学术讲座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慧源哲学茶座第377期 || 奥特弗里德·赫费教授主讲“康德的世界主义教育哲学”

来源: 时间:2024-06-12 点击量:

通讯员:柯欣妍  摄影:张哲敏  责任编辑:舒年春 袁辉

6月2日晚上19:00,华中科技大学慧源哲学茶座第377期、、海外名家大讲堂系列第29期在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諮議室(东五楼432)举行,著名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专家、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系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名誉教授、清华大学贺麟讲席教授Otfried Höffe(奥特弗里德·赫费)受邀主讲“康德的世界主义教育哲学”。本次讲座由哲学学院张廷国教授、袁辉副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归伶昌老师、罗正东老师与谈,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和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三十余名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此次讲座由张广副教授全程翻译。

赫费教授从康德的哲学革命出发,将话题引向了康德的教育学思想,认为康德将教育理解为一种世界主义的教育,即在根本上摆脱了所有对某种文化或某个时代的依赖性、却存在于某个具体文化或者时代的教育。世界主义的教育学的哲学理据不仅极为讲究,而且还可以分为多个层次:它开始于一个哲学的人类学,进而包括一个道德哲学和一个哲学的目的论,最后还包括历史哲学以及一个真正哲学的教育学所建立的核心。

赫费教授指出,康德世界主义的教育学旨在启蒙。在康德看来,启蒙的实质是气质上的能力,即精神的努力和勇气,它们使人的独立思考成为了可能。启蒙的任务甚至早在儿童阶段就已经开始,并且原则上会扩大到所有人。

在“训育”这个教育的初级阶段,康德提出了一个解放的过程,即从内在的强制中解放出来,人要做的不是从欲望和冲动中解放出来,而是只要从它们的专制中解放出来。承担这一任务的初级阶段具有两个总是相互矛盾的方面:自由与规矩。其解决依赖于积极的自由,即在自由目的上提出的法律。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康德将这些规定(法律)区分为技术的、实用的和绝对的(道德律令)。因此,从欲望的专制中解放出来也就让位于一个不断增加规范诉求的三个阶段。培育阶段对应技术的律令,文育阶段对应实用的律令,德育阶段对应绝对律令。

在培育阶段,康德看重的不是特定的知识,而是能力和技能。康德认为:迄今为止,教育的承担者有两个责任人,即父母和君主。父母教育旨在于让孩子适应眼前的这个世界,很好地长大成人,成为经济公民并融入社会;君主的教育旨在让孩子作为公民而服务于国家。就父母和国家的方面来看,教育始于训育,进而是培育,最终结束在文育,而对于康德来说,关键的世界公民的教育的成功在于实现德育。在文育阶段,赫费教授提到,文育在于全面的社会化。康德认为个人不要在共处之中过度竞争,要做文明的竞争者,同时最好避免相互冲突。在德育中,康德反对将教育简化为严格的文育,认为德育作为不可或缺的教育层次,并非只能神往,而是可以通过自律而加以培养的,国家应对此负责。

赫费教授认为,在德育层次上,康德获得了一个涉及到人的本质的、着眼于整个人类的价值,这一价值对应世界主义的教育计划。同时,康德在“将人教化为公民”的这个任务上有两个自由的看法:第一,康德认为人只有在接受先行的训育、培育之后才可以被教化为公民,变成一个自负责任的个体;第二,教育的终极目的不在于让人变成公民,而在于使人成为一个道德的人。

最后,赫费教授总结道:康德将不同的教育目标集中在“人格的教育”这一总体目标之中,与此相关,我们会自然地联想到四个层级,即从欲望的专制中解放出来,自由地掌握自己的天性的能力;具备包括生活的智慧以及社交的能力和技能;追求自己设定的与他人的目的相容的目的;自由的行动的能力以及维持自己生计的能力。由此,康德强调了一个人格特有的三个任务:自由行动的存在者能够维持自身的存在、作为社会的一员和人自身的内在的价值。从中可以看出三个公民的角色,即经济公民、国家公民和世界公民。

张廷国教授对赫费教授的讲座表示高度的赞扬,在初步总结了赫费教授的观点之后,教导在座的同学们要学会读书、学会劳动,在劳动中与自然打交道,学会敬畏自然。

在问答互动环节,首先,归伶昌老师进行了提问:在康德的教育哲学中,老师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赫费教授回答:在康德的教育哲学中,教师既要在教育中引导学生,同时也要通过教育向学生传授与输出知识。

接着,罗正东老师提问:在康德那里是否存在一种先验的教育学?赫费教授认为,康德的教育学在经验哲学和先验哲学这两个要素上,兼而有之。

最后,钟世文老师就讲座中的提到的四个目标提问:对于教育而言,这四个目标之间是何关系?赫费教授答道,这四个目标是有关联的,我们需要循序渐进地去完成这些过程。

袁辉副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最后总结,并再次向赫费教授表示了感谢和敬意!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据悉,这是赫费教授第四次到访华科大,简况如下:

1.2016年10月15日-25日,第一次来访,作主题为“康德实践哲学”系列讲座,获聘为华中科技大学名誉教授,并与我校邓晓芒教授进行对谈交流“中西哲学家对话”,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对话内容2019年发表于《德国哲学》(集刊)。

2.2017年3月11日-4月9日,第二次来访,为期1个月,在两周内主讲了“康德的实践哲学批判”讨论班课程,与哲学学院博士生进行了1次高级讨论会。

3.2019年6月17日-21日,第三次来访,为期一周,为哲学学院研究生主讲“康德的《论永久和平》”讨论班课程。

4.2022年3月1日-4月12日,在线上为我校研究生主讲为期一个月的、以“康德实践哲学”为主题的讨论班课程。

5.2024年5月31日-6月2日,第四次来访,作题为“康德的世界主义教育哲学”专题讲座。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主校区东五楼425A 
  邮编:430074 | 电话:(+86)027-87541842 领导邮箱:2005010110@hust.edu.cn
    Copyright 2022 ◎ 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