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袁学丽 摄影:张艺瑾 责任编辑:舒年春 邵华
2024年4月21日晚七点,华中科技大学慧源哲学茶座第372期暨解释学讲座第17期在东五楼432举行。克罗地亚扎达尔大学Jure Zovko教授受邀主讲“为什么解释学哲学在今天很重要?”,哲学学院张若愚老师主持,何卫平教授与谈,学院众多师生参与了此次活动。此次讲座由张若愚老师全程翻译。
Zovko教授首先介绍了解释学及其重要性。解释学(源于希腊语hermeneuein)是一门哲学学科,在人文学科具有普遍性的适用范围,因为它探讨的是理解如何可能的问题,而理解是我们得以交流的共同纽带。20世纪最后几十年,解释学哲学成为欧洲大陆、美国和拉丁美洲人文学科中最具影响力的话语形式。意大利哲学家瓦提莫(G. Vattimo) 将解释学哲学描述为人文学科文明交流的共同语言。
其次,Zovko教授追溯了现代解释学起源。他认为现代解释学起源于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而非施莱尔马赫。他试图说明,施莱格尔的解释学模式比施莱尔马赫的更好,因为它与批判紧密相连。但这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模式,对作品或需要理解的东西进行评价,而不是破坏。施莱尔马赫关注的是作者的意图,并试图以理解的方式对其进行重构;而施莱格尔提及的是作品,并试图研究作品的意图和范围。换言之,施莱尔马赫与作者进行对话,而施莱格尔则与作品进行对话。根据施莱格尔,Zovko教授认为解释学是一种仔细的评估、微妙的分析和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的努力。
接下来,Zovko教授又梳理了现代解释学的发展过程。 狄尔泰区分了“说明”和“理解”两种方法,它们分别适用于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狄尔泰的名言“我们说明自然,我们理解心灵生活”旨在表明解释学的任务是理解人类心灵所创造的东西。Zovko教授认为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这种极端区分已不再为人所接受。狄尔泰认为理解只是人文学科的一个特征,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相反,理解还必须被视为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海德格尔对传统解释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文本的意义问题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被转化为存在的问题。海德格尔声称“认知”是人的“作为在世界中存在的方式”。我们通过生存所认知和把握的世界是一个重要的、内部关联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各个对象通过其实际被使用而获得其意义,同时也相互指涉。海德格尔著名的锤子的例子表明,即使是最普通的“物”,也会通过其实际使用而获得特殊的解释学维度,它揭示作为 “所指的总体”的世界。在Zovko教授看来,解释学反思如果要继续成为我们技术社会的一种相关方法,就必须将现代技术的产品和成就作为我们“生活世界”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没有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尖端技术产品,从手机到全球网络和云计算,我们日常的“生活世界 ”将是不可想象的。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哲学受到了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阐释的启发。亚里士多德将知识区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后者对于解释我们存在的特定结构很重要。正确应用原则和正确判断问题是哲学、医学、法律和生物技术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伽达默尔创造地将φρόνησις(实践智慧)解释为指导我们实践和生活方式的“合理性”(Vernuenfttigkeit)。“实践”作为伽达默尔晚期哲学的一个关键概念,表示“团结中的自我行为和行动”(self-conduct and action in solidarity),而团结是“所有社会理性(societal rationality)的决定性条件”。作为实践哲学的解释学总是从我们所处的具体情境出发,然后追问什么是合理的,做什么是正确的。我们自己必须通过咨询他人和相互交流经验来确定要做什么。我们不能通过模式化的指令来控制我们的实践;实践总是意味着在不同的可能性中做出选择,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必须立即做出决定。
Zovko教授在介绍了解释学的实践内涵后,又着重谈到了解释学与科学的关系。理解实践的严格科学化是不可能的。伽达默尔认为“事实上,理解并不是更好地理解......我们只消说,如果我们一般而言有所理解的话,那么我们总是不同地理解”。Zovko教授评论道,伽达默尔的这一表述为无节制的、激进的相对主义打开了大门。后现代主义解释学强调作品的意图:阅读文本的目的不是重构作者的意图(因为作者已经死了),而是发现文本本身要说什么。这自然会导致解释的多元化,以及在重建文本范围时的相对主义。当代解释学哲学的许多批评者声称,解释学对意义辨别的要求是不确定的、模糊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和后现代主义者所倡导的相对主义真理观,他们通过"游戏"的概念来解释真理的结构和本质。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求学习和领悟,在语言游戏中达到对世界的理解:通过解释学的理解实践,人们需要达到那些必须避免落入现代科学概念统治下的真理。由于这种解释学反思摒弃了整个科学方法论之前的那些假设,因此,它与可靠的文本解释和理解的相关性仍然非常值得怀疑。
美国哲学家尼古拉斯·雷舍尔(Nicholas Rescher)是真理融贯论的倡导者,反对解释学的相对主义,认为解释的任务和目的不是提供尽可能多的不同的文本解释,而是按照更广泛的语境的要求,严格而有意义地解释文本。“解释学优化”(hermeneutical optimisation)原则是指一种解释越前后一贯,越符合整个语境,就越有资格获得我们的接受。在托马斯·库恩(Thomas S. Kuhn)强调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而迪昂-奎因(Duhem-Quine)关于假设的不完全决定性(underdetermination)的论点为相对主义打开了大门之后,许多哲学家向解释学家寻求帮助,以解释学判断克服决定性欠缺的问题。
Zovko教授还谈到了玛丽·黑塞(Mary Hesse)和沃尔夫冈·维兰德(Wolfgang Wieland)、S.图尔敏(S. Toulmin)所倡导的解释学反思是否有助于选择和确认理论以及解决不可通约性问题的问题。在他看来,当科学发现和理论在现有科学范式的框架内应用于具体情况,从而与科学认识保持一致时,解释学的认识就证明是不可或缺的。公认的科学范式是理解过程中达成共识的方向和基准。解释学的理解还在不可比拟的范式之间建立了交流对话;它创造了一个不间断的知识链,形成了我们的科学文明。Zovko教授主张,解释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人文社会科学,而应该扩展到自然科学的解释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以逻辑和科学的方式规范解释学的要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强烈。这意味着要求解释学更接近其起源,更接近其创始人所设想和阐述的解释理论。他还结合美国哲学家麦克道威尔、芬兰逻辑学家欣提卡等人的理论,进一步展示了解释学在不同哲学传统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Zovko教授总结道:解释学反思提出了与整个人类世界——经验和生活实践有关的问题。解释学哲学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绝对”的立场,而是一条经验的道路。与此同时,解释学应该对文化和生活形式的多元性表现出开放的态度,这样它就不会停留在抽象的层面上,因为作为人类,我们属于不同的传统,在实践中试图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人性。人的尊严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之处,应该成为我们这个全球化时代的最高价值。
何卫平教授高度评价此次讲座,并总结了讲座内容。何老师指出,如果区分“解释学”与“解释学哲学”的话,后者其实真正地产生于德国,这里有三条线索,一是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二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三是德国浪漫主义,而解释学在英美哲学里更偏向知识论和逻辑学。在二十世纪后期,解释学寻求普遍性,成为第一哲学。Zovko教授同意何老师的看法,并回应说,除了解释学哲学外,一般的解释学不仅有德国传统,而且还有意大利文艺复兴传统,甚至还有中国传统。意大利在解释学的发展上所起的巨大作用,尤其值得关注。
自动化学院研究生王志通提问:在人工智能领域,大语言模型对输入做出的判断与输出是否也属于解释学范畴,解释学能否用来发展大语言模型?Zovko教授表示对人工智能持有乐观的态度,一方面人工智能有很多无法做到的事情,比如说体育竞技比赛,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改进我们的语言学习,让我们在语言学习中做得更好。我们与机器的对话、交流,也是解释学关心的领域。
归伶昌老师提问:当谈到人构建解释能力的时候,就像是说我们需要一些锻炼或一些教育来获得这一能力。那么我们能否说诠释能力是一种美德(virtue)或者一种智慧(sophia)?Zovko教授认为这里确实有某种相似之处,但是我们要注意这里始终有一个区别:在古代哲学中,实践智慧有一个最终目的,即如何达到最好的生活,或者说如何达到幸福。
邵华老师针对Zovko教授提问,伽达默尔是否真的是一个相对主义者?如何在伽达默尔与后现代主义之间做出一个区分?Zovko教授认为,伽达默尔在人文学科领域倾向于相对主义,而在科学领域我们应该运用常识,担负责任。当然,伽达默尔本人是不是真正的相对主义者,是一个解读视角问题。按照Zovko教授的个人理解,伽达默尔本人绝不像后现代主义者,他对于真理有着真诚的向往与追求,但是他的著作与理论本身,的确为各种相对主义思想提供了土壤,对此我们应当注意。
徐敏老师提问:哲学的目的是什么?Zovko教授回答:哲学应帮助我们提高判断(judgment)的能力,在合适情景下做出合适的事情。哲学,尤其是解释学哲学,将使得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情况出发,在改进与分析判断过程中繁荣发展。
最后,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