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李美婷 摄影:刘玉溪 编辑:舒年春 责任编辑:王博 叶金州
2024年4月14日下午13点,慧源哲学茶座第371期在哲学学院博闻厅(东五楼429B)举行,东海大学哲学系蔡家和教授受邀主讲“《中国哲学史》写作之省察”。本场讲座由我院中国哲学方向联系人王博讲师主持,廖晓炜副教授与谈,我院白辉洪、白发红老师和湖北大学哲学学院龚开喻、肖雄老师及部分本、研学生参加。
蔡家和教授首先给出了自己的结论,即可以发扬唐君毅先生之学,以重新写成中国哲学史。唐先生提到,目前对中国哲学进行诠释的方法有多种,如以西哲进行连接的诠释,其中又包含以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康德、新实在论、存在主义、柏格森、黑格尔等为核心的多种诠释;也有以神学进行诠释的,如罗光。在众多对中国哲学进行诠释的方法中,蔡家和教授认为唐先生的方法论最为可行,因为唐先生是以原论为主,他读的材料多,兼采众家之长。蔡教授也指出了唐先生原论方法的缺点,一是谈朱子的性时,略过了朱子的道、心、太极等困难的地方,二是文字上比较困难。对于上述问题,蔡教授认为可以采取以中国哲学原论的原道、原教为底本进行重新编写、且减少字数的方法来解决。
接下来,蔡教授简要分析和评价了胡适、冯友兰、侯外庐、牟宗三、蔡仁厚、劳思光等所写的中国哲学史。蔡教授指出,胡适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原名为《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并没写完,内容更偏向于史学与文学,且在内容上并不全面;冯友兰所编的中国哲学史资料充实,但其新实在论不全合于中哲,如朱子的理与气;他用形式因与质料因解释理与气,然而气不一定成形质,中国之气有历程、价值、精神三义,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则无;侯外庐虽内容集合各家,但各家分散,主轴不明确;牟宗三则无中国哲学史,只有《中国哲学十九讲》,过于简单,很多内容没有提及;蔡仁厚以牟先生的思想为主轴,内容较牟先生更为全面;劳思光则以是否有天道论为标准评判各家好坏,蔡教授并不赞成此种做法。
与谈环节,蔡教授同各位师生就“中国哲学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廖晓炜老师首先赞同了蔡教授的观点,指出目前的确很难找到一本的理想的中国哲学史教材,而有一本好的中国哲学史教材是哲学教育事业中格外重要的一环。同时,廖老师也接着蔡教授对各家所写中国哲学史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了自己的看法,并指出本次讲座提到的中国哲学史写作问题,不仅是中国哲学史的问题,更是关于未来怎么做中国哲学研究的问题。对于廖老师的观点,蔡教授表示赞同,并作了进一步补充。随后,蔡教授同研究生苏国鑫就“劳思光写的中国哲学史是否受黑格尔影响”、同白发红老师就“大陆与台湾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不同”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交流。
最后,主持人王博老师对本场讲座做总结,对蔡教授和参与讲座的师生表示感谢。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