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廖萌萌 摄影:刘玉溪 责任编辑:王博 舒年春
2023年12月6日上午9点,慧源哲学茶座第360期“文明论的历史哲学及其问题意识”在哲学学院咨议室(东五楼432)举办。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赟教授主讲,哲学学院副院长廖晓炜副教授主持。王晓升教授和李隆方老师担任与谈人。学院二系系主任邵华副教授、中国哲学教研团队全体教师及来自中、西、马等多个专业方向的本硕博同学参与了本次讲座。
陈赟教授从问题意识和主要思路出发为他的新作《文明论的历史哲学》一书做了导读性的介绍。首先,他以“文明论的历史哲学之‘初心’”为题阐明了本书和本次讲座的主要问题意识。他提出,西方历史哲学建构的现代性的历史体制是以未来为主宰,在时间维度上是一种单向度的机制,由此催生出了历史目的论、终末论,对当今世界社会、历史造成了深刻影响。在西方历史体制几近终结的背景之下,如何从历史终结论中拯救历史,西方的历史哲学对此是否负有责任,什么使得现代性的历史主义破产等问题便亟待解答。
其次,陈赟教授以“历史的普遍性的重构:从超越的普遍性到具体普遍性”为主题讲述了他的主要思路。他认为,西方历史机制的问题主要与基督教一神论的理论背景有密切联系。在基督教的传统中,意义的统一性来自于超绝的上帝,历史的意义无法在历史内部得以解决。世间万物的精彩被归为绝对者的精彩。如此,这一超越的普遍性使得历史、社会成为了意义的荒原。儒家的天经、地义、人情所构成的具体普遍性能够对西方历史观所产生的问题起到对治作用。
最后,陈赟教授以“历史进程论的再思:从自由为本到‘天下归仁’”为主题回答了世界历史的方向问题。他指出,我们应当重视人的多维可能性,并在历史观上以多元的网状结构取代单一的线性结构。在这一网状历史结构的建构中,每个人都可以当下感应历史的意义,在每个当下受用“天下归仁”,历史也不再是有开端和终结的完整故事,而是无尽的开放过程。以此,我们就有可能摆脱西方历史哲学意义上的现代性历史体制,从而重新拯救历史。
在与谈环节,李隆方老师就“如何在实践中思考历史”这一问题提出了四条不同的路径,并对这些路径的可行性展开了具体分析。王晓升教授不仅补充了相关背景知识以帮助同学们理解,而且提出了如果说中国哲学没有超越者的存在,是否会流于一种“明哲保身”的哲学、中国哲学会不会变成一种人生哲学从而对人性产生一种负面影响等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陈赟教授分别回应了两位与谈人的评论和提问。
之后,陈赟教授与在场的同学们就儒家成圣观念是否对人的权能有所减损、和辻哲郎的“风土”概念等具体问题做了深入交流。陈赟教授以其宏阔的理论视野,深厚的学养和精微的哲思征服了在场所有听众。讲座最后,廖晓炜副教授对讲座内容和交流深度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宣布本场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