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张宸晟 摄影:宁孜 责任编辑:赵泽林 舒年春
2023年12月7日晚19点整,“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公共性生产”讲座在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东五楼429B会议室成功举办。南京师范大学数字与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教授吴静受邀主讲,哲学学院一系系主任赵泽林副教授主持,吴畏教授与谈,哲学学院党委书记杨海斌、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徐敏、《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吴兰丽以及来自多个学院的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吴静教授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开场,从社会共同品生产与公共性生产的视角出发,点明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是2022-2023年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热点问题,并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她强调,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对分析式人工智能的功能性进阶,展现出更为强大的“创造/创作”功能,这一功能不仅可以在总结归纳数据知识的基础上生成数据中不存在的样本,还可以使整个人机互动过程体验成为自然的社交过程,增加了对话的形式和主体间社交性的投入,从而加深对话者对于生成内容的信任度。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这种动态生成结果的敞开性,它们不可避免地成为公共知识空间和进入到公共领域之中。
接着,吴静教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公共性进行了分析。她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公共空间的链接,可以联系到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的“一般智力”概念。她联系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当代发展的实际,认为当代人同生成式人工智能之间的意义创造过程作为“公共智能”,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及劳动力生产与再生产的重要环节,是“一般智力”“公共智力”在数字时代的最新发展形态。生成式人工智能超越了空间区域的限制,在新的公共场域内构成了一种数字化的普遍理性,它对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结构能力带来颠覆和冲击。吴老师引入“空能指”和“空所指”概念来说明人类表达中存在着不能够被纯粹机器理性所表达的微妙情感和隐喻。她认为,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普遍理性对于同一性和确定性的知识的追求,将会进一步缩小人类知识的无限性的可能。
最后,吴静教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公共性生产进行了展望。她认为,偶然性和无限性是人类思想发展的可能性空间,对于解决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同一性和确定性带来的可能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需要通过三点来调试人工智能技术和人的主体创造性之间的关系,彰显知识向现实敞开的无限前景:第一,通过人的创造性扩大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数据库;第二,通过人的创造性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价值训练,从而构建可信赖、可持续的信息高度集成共享系统;第三,将人的创造性生成的内容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共同作为人类知识的来源。
讲座结束后,与谈人吴畏教授对本次讲座给予高度评价,并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分析路径做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他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产。徐敏教授和吴兰丽副主编也分别就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相关问题同吴静教授展开了富有深度的学术对话。在场的同学们踊跃提问,与吴静教授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最后,赵泽林副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认为吴静教授的这场思想盛宴对同学们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值得深入回顾和体味。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