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时代流变中的精神”系列讲座(第一季)之莫尔特曼系列第3讲:张旭教授主讲“莫尔特曼与施密特”

来源: 时间:2023-06-04 点击量:

通讯员:隋文奇    责任编辑:洪亮  叶金州


2023年5月23日,由我院主办、著名学术期刊《道风》与《哲学与文化》协办的“时代流变中的精神”讲座系列(第一季)之莫尔特曼系列第三讲在腾讯会议线上顺利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张旭教授作了专题讲座“莫尔特曼与施密特”,洪亮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德文系姜林静副教授与谈。莫尔特曼是德国当代世界级宗教思想大家,一生著述甚丰,尤以阐述“希望”概念驰名于世界学界,曾担任2010年第七届“北京论坛”主旨发言人。

张旭教授首先介绍了德国公法思想家施密特与其友人佩特森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的思想论争,然后介绍了莫尔特曼在六十年代中期对施密特政治理论的批判性诠释。在此基础上,张旭教授着重论述了当代思想家德里达和阿甘本在其施密特批判的基础之上,如何展现出与莫尔特曼的思想亲缘性。德里达批判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并提出重要概念“弥赛亚性”,强调所有事物中都包含着对将来的呼唤和期待;不同于德里达,阿甘本认为施密特提出的“敌友之分”涉及一种排斥“赤裸生命”的秩序结构。他们的施密特批判都借鉴了本雅明的一些观念,尤其是他提出的“微弱的弥赛亚式的力量”,即历史所尘封的过往之人等待被救赎的希望。张旭教授强调了他们与莫尔特曼的思想亲缘性。

在与谈交流环节,主持人洪亮教授概括了张旭教授的讲座内容并指出,“弥赛亚性”和“微弱的弥赛亚式的力量”与莫尔特曼的核心概念“应许”相互呼应,张旭教授从德里达和阿甘本的当代视角切入莫尔特曼与施密特的思想关联,开辟了建构两者对话关系的全新可能性。与谈人姜林静副教授认为,施密特的思想发展离不开其历史背景,即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他在二战前后展现出很强的理论一致性,但并未直接回应二战经验,莫尔特曼对施密特的超越在于对二战经验的批判性反思。莫尔特曼与施密特都批判德国浪漫派以及19世纪自由主义,但莫尔特曼对“世俗化”的批判没有施密特彻底;除此之外,施密特强调人性之恶,莫尔特曼的人性观更偏乐观主义,他是否会因为强调人面向将来的可能性而会忽视恶的问题?张旭老师回应,施密特的“决断论”、“例外状态”等观点继承了韦伯在1919年前后的相关看法,是韦伯的继承人。对于西方世俗化进程的批判,施密特的确更深刻;施密特的确很少谈论人性的善、爱以及友谊,在对于恶的问题的思考方面,施密特比莫尔特曼更深刻。施密特的政治哲学立场,相对于莫尔特曼而言更能避免论证负担,参与进更广泛的讨论。

最后,讲座在听众们热烈的掌声中顺利结束。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主校区东五楼425A 
  邮编:430074 | 电话:(+86)027-87541842 领导邮箱:2005010110@hust.edu.cn
    Copyright 2022 ◎ 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