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李旖妃 责任编辑:徐敏
哲学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国际交流工作,疫情无情,却挡不住学子求知欲以及拓宽国际视野的愿望。回顾2022年,瞿砚秋、欧阳世谦等同学利用课余时间给自己充电,提升自我,积极参加有关交流项目。一起来看看他们的经验和体会。
哲学2001班瞿砚秋: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中国青年应面向国际,争做新时代复合型人才。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开拓国际视野,提升综合素养,我决定参加学校的暑期国际交换项目。在学校和学院各位老师的支持及帮助下,我顺利完成报名并在今年暑假参加了英国牛津大学奥利尔学院的《英国现代史》课程以及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西方文化》课程的学习。
此次交换项目中收获颇丰,不仅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锻炼了口语,提升了社交能力,而且亲身体会到中英美三国大学以及社会文化的有趣异同。两门课程的老师都和蔼可亲,牛津大学项目授课老师Tess Little女士的讲授轻松中不失严谨,她以小组和个人课堂报告的方式对同学们进行了两次考核,认真地倾听每位同学的成果展示并及时给予我们鼓励和建议。在小组报告的筹备中,我有幸与优秀的队友们一起合作;在个人报告环节,同学们各具特色的报告也让我在印象深刻之余深受启发。德州大学项目的负责老师Matthew Cook先生的幽默与热情让我倍感亲切,他邀请每一位同学就自己关注的问题组织一场课堂讨论。在组织那次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我借鉴了老师的“教学风格”,没有采取固定的“一问一答”模式,而是注意与每位发言者互动,及时地以赞同或提问给予回应……这样每一位发言者不会再因为身处“沉默的集体注视”下而拘谨,而可以专注于和我对话,活跃的课堂气氛带给每个人愉悦和放松。
此次交换项目,我更深刻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希冀之于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必要性。面向国际,理解文化多元性,是提升广大青年国际胜任力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中,锻炼哲学思维、开拓学科视野,不负青春年华,坚持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哲学2101班欧阳世谦:
2022年7月18日至8月19日,我参加了英国牛津大学暑期线上交流项目,修读了一门无学分的线上课程“英文学术论文写作指导”并取得了A的成绩。
这门课程的学习历时四周,每周会有三次讲授课和一次答疑课,课程全过程主要分为课前阅读思考、课堂讨论和期末作业三部分。课前阅读思考大致是每节课前阅读15页左右的与当堂课课程内容相关的英文文献。文献大致有专著章节节选、学术论文与时评类文章三种,这些文献质量差别很大,是用于提升我们的文献鉴别能力的。文献阅读没有“教义学”方向,只是希望用很多的案例让我们去理解写作要注意的问题。在文献阅读结束后,每位学生都需要有自己对于所读文章的看法,说清楚这篇文章好在哪里抑或坏在哪里。我们需要在之后的课堂讨论环节发表对于所读文章的看法,老师也会在课堂上参与到我们的讨论,因此这一环节对于阅读反思能力的提升还是较有成效的。
课堂讨论贯穿于每节课之中,这也是让我感到压力最大的课程环节。针对一些学术性极强的言论,最初我会听不太懂同学们要表达的意涵,需要烦请发言的同学做进一步的解释。不过这个环节会非常锻炼口语能力并快速消解“羞耻感”,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个环节。
期末作业是贯穿于课程全过程之中的。我们需要从第一节课开始就筹备自己的期末论文,之后便是不断的完善和修改自己的论文,并在课程结束之前提交。每周的助教课我们都会被要求展示自己尚未完成的论文,助教老师会根据文章内容、结构、语法给出非常详细的批改意见。期末作业的完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不过我们能在不断修正和完善文章的过程中巩固所学,提升自己。
从一开始,老师就不断地教导我们树立论文写作的正确态度,这是进行论文写作的基础。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introduction、methodology、results、conclusion等论文的主体部分,以及title、authors、abstract、keywords进行了细致的学习,理解了每个部分在论文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写作这些部分需要注意的时态语法主语人称等方面的问题。这种对学术论文结构和部分的分析也让我们体会到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目的是学术内容与思想清晰而又高效的传达,进而实现学术的交流与提高。
这是一次很宝贵的经历,我非常感谢学校能够提供这样的交流机会。此次项目让我在收获了一定专业知识、提升了英语能力的同时拓宽了我的眼界,让我看到了自己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