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新闻  -  正文
2024年教师节特辑||张廷国:弘奖学术追求文明 栽桃种李下自成蹊

来源: 时间:2024-09-10 点击量:

2024年教师节特辑||张廷国:弘奖学术追求文明栽桃种李下自成蹊


编者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从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到“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再到“教育家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成为广大教师自我提升、努力耕耘的方向。华科大哲学经过4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哲学教育和哲学研究的重镇。40余年来,我院教师启智润心、因材施教、薪火相传,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不断创造新业绩。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特刊发黄见德教授、欧阳康教授、董尚文教授、王晓升教授、张廷国教授等一批华科大哲学教授立德树人的先进事迹,以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引导广大教职工见贤思齐,争做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大先生”。


200851719308271_.pic

张廷国教授,哲学领域的新世纪优秀人才,引领华科大哲学发展的带头人,传道授业解惑的真哲人。张教授是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德国哲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卓越学者”特聘岗教授、应用现象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中国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轮值主任、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德国哲学》《清华西方哲学研究》《阅江学刊》编委等。数十年来,张廷国教授深耕于德国近现代哲学和胡塞尔现象学的专业领域之中,目前已翻译出版三部胡塞尔现象学著作:《经验与判断》(与邓晓芒合译)《笛卡尔式的沉思》《生活世界现象学》(与倪梁康合译),出版专著一部:《重建经验世界》。此外,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世界哲学》《哲学动态》《新华文摘》《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德国哲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项目2项,是教育部“马工程”教材《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评析》撰写专家,获湖北省社科奖1项。

上下求索 学术理想的捍卫者

张廷国教授1984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哲学系,1994年硕士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治系,1999年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师承国内著名哲学专家邓晓芒先生。先后在甘肃省委党校、河南大学政治系和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2001年正式调入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现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任教至今,2005年6月至2015年5月任哲学系主任。于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在哲学界声名鹊起,尤其在现象学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造诣,对现象学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说,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学术成就与其常年的不懈钻研有着紧密关联。

张廷国教授在博士期间承蒙邓晓芒先生的指引与帮助,严格地遵循着以翻译国外原著的方式来进行哲学训练。在踏入德文翻译的初期,张廷国教授也曾在拥有不同写作风格、行文手法的哲学原著之间面临抉择,但很快,他就坚定地转向了同自身性格、思维方式更加契合的胡塞尔现象学著作的翻译。张廷国教授秉着业精于勤的精神,在对胡塞尔原著的翻译学习上砥砺前行,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累计翻译逾七十万字的专业文献,为自身打下了扎实的哲学功底。此后,张廷国教授与邓晓芒先生合译了《经验与判断》,与倪梁康先生合译了《生活世界现象学》,并独立翻译了《笛卡尔式的沉思》,为国内现象学的翻译与研究事业贡献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对哲学研究的厚学笃行和翻译工作上的孜孜以求,造就了张廷国教授学贯中西、才贯二酉的学术功底。他常常以自身为鉴来告诫、引导学生:“学习外国哲学必须要有良好的外语基础,研究胡塞尔就去翻译胡塞尔的著作,研究海德格尔就去翻译海德格尔的著作。”在此,他特别强调学习外语与哲学之间的紧密联系:一方面,德文著作中的段落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必须要在完整理解全句意思的基础上进行翻译才能保留原义,因此,对德文著作的翻译能有效提升我们的哲学思辨力;另一方面,哲学专业的学生不能再像以往那样通过死记硬背学外语,而是要根据研究方向、人物来直接阅读哲学著作,在阅读和翻译外文原著的过程中同时兼顾哲学与外语的提升,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秉持着这种严肃的学习理念与严谨的学术态度,张廷国教授在授课期间同样注重对原著的阅读,并且能够敏锐地察觉到一些国内翻译的问题,进而与学生开展讨论。也正因此,张廷国教授兢兢业业和一丝不苟的学风在赢得了学界的认可的同时,其亦师亦友和诲人不倦的师德也赢得了学生的爱慕,成才学子比比皆是。

诲人不倦 莘莘学子的解惑者

张廷国教授执教二十余载,可谓园丁遍栽桃李树,学子尽作栋梁才。课堂上的他总是激情四射,授课内容同样哲韵深长,引得讲台下的学生无一不专心致志。对于哲学教学,张廷国教授深有体悟,认为一名哲学教师要有“四性”:一是趣味性,哲学本身呈现出抽象性和晦涩性,老师必须要为哲学课堂注入激情,利用生动的讲解方式来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学术性,老师的课堂内容不仅要涉及哲学家“后花园”的有趣轶事,还要回到哲学家的殿堂,回到哲学家的根本思想当中,要讲出有深度、有内容的“干货”,才能带领学生与伟大哲学家进行“对话”;三是思想性,也就是在照着讲的基础上进一步能够接着讲,讲出源于自己的合理见解与看法;四是时代性,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所在,因此,哲学要反映时代精神,就要有所发展和有所创新。把握了“四性”,就等于把握了做哲学的本质使命。

而张廷国教授的课堂也无时不践行着这四条原则。例如面对当今社会中的“躺平”这一日常现象,张廷国教授在课堂上从哲学的高度对其进行了分析解读。他认为导致“躺平”泛滥的深层原因在于这个时代缺乏反思力与判断力,在于在消极被动地接收各类讯息后无反思地假想未来生活的结局。针对这一现象后面被隐蔽的本质,张廷国教授引用黑尔德的话:如果你妄想占有未来,那么你将面对更大的失望,在这个意义上,无疑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挫败感。因此,张廷国教授认为,我们要借助康德的“反思判断力”,对自己的处境进行反思与判断,同时,避免由于缺乏反思力而成为海德格尔所称的“常人”。对此,张廷国教授提醒我们说:Sapere aude(勇于认识),即敢于运用你的判断力,要树立并坚信自己的反思判断力,主动反思当下的处境,不能被眼前的“躺平”现象所迷惑,在恰当的时候抓住机遇迎难而上。

张廷国教授的哲学教诲处处体现着哲学与生活的融会贯通,既传达出独到的授课理念,也彰显着卓尔不凡的哲思见解。通过为学生排忧解惑,张廷国教授不仅以传道授业者的身份点亮了课堂,也以师者的身份展现着对学生的春风化雨和辛勤付出的深情厚爱。

200821719302488_.pic_hd

心系家国 时代真正的守护者

无数哲学先驱对于时代问题的追思构成了推动哲学理论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而这也使得张廷国教授认识到,哲学的爱智慧就具体体现在对于时代的深层精神与突出问题的关切与反思上。他进一步指出,胡塞尔的《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技术的追问》以及伽达默尔的《科学时代的理性》无一不是对时代和科学的认识与批判,而缺乏了时代性关切的哲学思考必定偏离了爱智慧的本质线索。张廷国教授结合自身的学术研究,对工业化时代以来的过分的实用主义和工具理性予以批判:“我们把科学理解为一种工具,能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工具,如此一来,我们对科学的偏见造成了唯科学主义、唯技术主义的盛行。尽管科学与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是我们却变成了技术的奴隶,生活的意义离我们远去,从而使人与世界和人与人的关系从根本上被扭曲了。”

对此,张廷国教授不忘告诫学生要利用哲学“无用之大用”的优势,寻找产生危机的根源,从而赢回意义的世界。张廷国教授特别强调,哲学家对科学和时代的批判并不意味着哲学家或哲学是反科学和反社会的,恰恰大多数哲学家首先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例如康德的星云假说大胆地否定了宇宙神创说,黑格尔对数学和物理学都有研究,马克思对自然科学都很熟悉,甚至胡塞尔是一位从数学起步的哲学家。因而,上述哲学家能从根本上现身于世界,最能够洞察时代的危机,并为这个世界建言献策以此拯救科学进而拯救时代。正如海德格尔引用荷尔德林的诗:“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拯救”,进而我们可以说: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哲学。因而,张廷国教授感悟道,哲学家从根本上是爱科学、爱时代和爱智慧的。真正的哲学家不是时代的捍卫者,而是时代的批判者和警惕者。哲学家以另一种方式在遥远的未来守护着我们的时代,所以,他们是时代真正的守护者。

7961719327730_.pic

活力四溢 体育运动的热爱者

生命在于运动。在繁忙的教学之余,张廷国教授展现出了对体育运动与健康生命的深深热爱。无论是在扣人心弦的乒乓球馆,还是在紧张刺激的羽毛球场,总能见到张廷国教授矫健的身影。无论季节或天气,在运动场上,张廷国教授总是忘我地挥洒着汗水,享受着运动带来的快乐。对运动的钟爱,正是他对于生命之澎湃力量的积极呈现。

这份热爱不仅为他带来了健康的体魄,也传递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而在面对辛苦的教学任务与科研工作时,对于运动的持之以恒更是无形地助力着他保持全力以赴和积极认真的精神状态。张廷国教授用行动告诉我们,运动不仅能让身体更加健康,更能让心志得到历练。这种精神好似无言的教诲,影响着身边的老师与同学,让我们领会到了在紧张的学习和课业中,通过运动来保持身心健康正是以智慧的态度践行着热爱生命、奋力拼搏的人生理念。张廷国教授用对运动的热爱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与真谛,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人生正是勇于挑战、锐意进取的昂扬乐章。

7951719306371_.pic

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三尺讲台是他的世界,承接着教书育人的义务;一支粉笔是他的灵魂,捍卫着自由和真理。博览群书亦谦逊,不拘一格降人才。尽管他满腹经纶仍敏而好学,对待学生更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爱智精神承前任,惟其哲学报家国。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是他的问学之路;了解时代之需,回应时代关切是他的经世之道。

采写:严文杰、岳建伟、郭青宸、王加雪、邹月缘、戴小师

策划:哲学学院博士生党支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主校区东五楼425A 
  邮编:430074 | 电话:(+86)027-87541842 领导邮箱:2005010110@hust.edu.cn
    Copyright 2022 ◎ 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