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新闻  -  正文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就德国哲学相关问题举行座谈会

来源: 时间:2017-03-31 点击量:

330日下午,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在系会议室就德国哲学相关问题举行座谈会。参加此次座谈会的有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汉斯·费格尔(Hans Feger)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邓晓芒教授、张廷国教授、何卫平教授以及其他相关师生。会议由哲学系王亚娟副教授担任中英互译,德语系谭渊副教授担任德语翻译。

首先,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与会师生对费格尔教授此次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费格尔教授也表达了此行目的,即意愿与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建立有关中国哲学与德国哲学对话的相关项目协议。据费格尔教授介绍,这一项目的核心主题是好(善)的生活,它不仅激发了德国广大哲学专业师生的兴趣,而且得到了德国教育部的资金支持。

对此,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邓晓芒教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邓老师认为,此项目还需长期准备,因为,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德国少有既懂德国哲学又懂中国哲学的尖才。而且,在中国,虽然有一些精通西方哲学的学者,但他们对于中国哲学大多采取批判的态度,由之也引发了一系列的论战。在邓老师看来,正是通过这些论战,才能真正揭示中国哲学的本来面目。

接着,张廷国教授认为,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德哲学之间有较大的对比空间,因为大家会遭遇到一些共同的时代问题。而且,中德人民对好的生活也都有所向往和愿望。但尽管如此,中德之间在好的生活之目标的表现上却明显不同,而且对达成好的生活之方法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这是由中国和德国不同的文化基础所决定。所以,要想使中德哲学之间实现深入的沟通,那么中国学者需要在德国哲学的视域下反省中国文化,德国学者也需要在中国哲学的视域下反思德国文化,彼此之间应互相了解,互相借鉴,由此,也可以为真正的好的生活的达成寻求更好的出路。另外,何卫平教授认为,尽管中德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二者之间在哲学领域却存在互相交流的空间。而解释学正是沟通中德哲学的重要桥梁之一。所以,不论是中国学者还是德国学者都应从这一契机着手去实现中德哲学对话,从而推动此项目的深入开展。

对于几位教授的观点和意见,费格尔教授表示极为赞同。而且,他认为德国观念论(唯心主义)无疑不是和中国哲学相结合的一个切入点,并对之做了相关论述。最后,他再次表达了想要与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就此项目合作的愿望。

座谈会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与会师生通过此次座谈会不仅对好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感悟,而且对于哲学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激情。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真正美好的生活应该是沉思的生活。

1.png

作者:罗正东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主校区东五楼425A 
  邮编:430074 | 电话:(+86)027-87541842 领导邮箱:2005010110@hust.edu.cn
    Copyright 2022 ◎ 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