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吴永翠 廖萌萌 向留洋 摄影:胡静 责任编辑:舒年春 王博
10月27日早上八点半,研讨会进行第五场,本场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肖航老师主持。
第一位发言人是汉江师范学院的黄武智老师,他作了题为《论战国儒家对孔子“仁礼体用观”之发展》的汇报。黄老师以上博简中的《君子为礼》《礼记·中庸》《礼运》三篇为核心文献,考察了战国儒家对孔子“仁礼体用观”的发展。他首先进行了文本解读和文本对比,指出了《君子为礼》《论语·颜渊》“仁礼体用观”之异同,进而阐明了战国儒家“仁礼体用观”发展之内在理路与外缘影响,同时指出了孔子以仁为体,以礼为用的“仁礼体用观”。
汉江师范学院 黄武智
第二位发言人是河南师范大学的张家海老师。他论述了钱穆“用先于体”的体用观。张老师认为学界对钱穆“用先于体”的论断研究不够重视,然后从钱穆《<易传>与<小戴礼记>中之宇宙论》一书出发,考察了钱穆 “性能一元”的宇宙论。然后,他从“生命意志”、“作为功能的‘无’”、“和合互动之过程”、“‘事’‘用’互释”四个部分论述了钱穆思想中“用”的内涵与表现。发言最后,他还简要回应了“唯用论”面临的问题。
河南师范大学 张家海
第三位发言人是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的张与弛老师,他主要讲述了隋唐佛教解经学中的“体”之概念的流变。张老师首先介绍了隋唐佛教解经概况,指出隋唐时期解经学的发展既有解释学路径,又带有历史主义特质。随后,他分别具体论述了天台智者和窥基二者解经中的“体”以及二者思维进路特点与差异:天台智者解“体”属于理论创造的思路;窥基解“体”则是属于法相还原的思路。最后他指出,隋唐佛教解经学的思维方式为宋明理学提供了思想资源。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 张与弛
第四位发言人是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的张若愚老师,他以“中立多元论”形容和概括了熊十力的体用观。张老师介绍了熊十力“心物”思想的三个论题与特色,即心物属性不同、心物不可分割、心物不互为因果,指出熊十力的“心物”关系是一种新颖的“中立多元论”。然后,他回应了“无因果作用的心物如何不可分割”的问题,并对比了罗素和熊十力的处理方案,最后,他指出罗素的解决方案必然面临后退的问题,而熊十力采取了某种取消主义的方案,二者真正差异在于本性是否能够被体认。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 张若愚
随后,与会学者对怎么看待礼、义、仁的关系;关于整体、心物关系、科学的问题;般若智慧是否能够作为“体”发用,熊十力是否认为在体用关系中有矛盾,等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第六场研讨会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的张若愚老师担任主持人。
第六场剪影
第一位发言人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肖航老师,她论述的是方东美哲学中的“以情为本”的本体论思想。肖老师先简要介绍了方东美的生平经历和思想主旨。然后她具体阐述了方东美“以情为本”的哲学智思,认为“情”构成了方东美的人文主义哲学的基础,其观点不同于新儒学以及早期汉唐儒学对“情”的警惕立场。进而,她阐明方东美在本体论、方法论、文化哲学等方面对“情”的重视,其普遍生命精神关键就在“情”,因而方东美哲学是一种美学化的哲学,即诗化哲学。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肖航
第二位发言人是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的段重阳老师,他的发言以作为形而上学的体用论为内容。段老师首先说明了问题意识,即从形而上学的角度重新思考体用论,指出现行的针对宋明理学体用论的研究混淆了存在论(本体论)和体用论的嫌疑。然后,他从形而上学的起源、理气论与形质论的区别、体用论中的根据问题与架构途径等方面论证了作为形而上学的体用论。最后,他认为,体用论的形而上学展开了对最终根据(宇宙论)及其如何显现(工夫论)的追问,从而为理解宋明理学提供了新思路。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 段重阳
第三位发言人是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张小星老师,他主要论述了早期中国哲学“天道”概念的形成。他先梳理了早期中国哲学中的“天道”概念,剖析了邓曼的“盈而荡,天之道也”命题,进而指出邓曼所论之“天”指的是一种超越于“人”的神性存在者。然后,他论述了春秋中期“天道”概念和春秋后期“天道形上学”的建立。最后,他指出,天道发展的内在理路是逐渐摆脱人格神的意味,而逐步具有形而上学的理性含义。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小星
第四位发言人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的孙德仁老师,他发言的题目是《佛教视域下元气论问题的流变》,主要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梳理了在佛教视域下儒家元气论的发展。孙老师从宗密切入,指出宗密对汉唐儒学元气论中生化论的批评。然后,他介绍了四大种说对汉唐儒学元气论的影响,元气论进入早期佛教义理的表现,以及佛教对元气或气的定位与反思。最后,他指出,佛教对气的批评和思考为体用论的形而上学与气学的建构供了致思的新坐标与参照系。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孙德仁
讨论环节,学者们就方东美的情和理、“境”的认识在诗化哲学体系的意义、梁武帝神不灭论与范缜神灭论所引发的形神之辩、形而上学对形质论的理解、天道概念形成过程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
研讨会第七场由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的胡振夏老师主持,四位发言人的报告主题都是关于体用论的发展转型。
会场剪影
第一位发言人是商丘师范学院的周福老师,他从体用论发展源流的角度剖析了修行与知识建构路径的差异。周老师先梳理了体用论的发展源流。然后,他阐述了宋明理学在佛教体相用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体用一源”的体用论,并指出佛教早期修行理论不讲“体用”对立,只讲在修行中彻悟本体,体立则用自生。最后,他阐明了分别以王阳明和朱熹的思想为视角看修行理论与知识建构理论的差异,并认为从修行理论这一路径出发,或许能够实现对“体”与“用”作为名相而产生的对立。
商丘师范学院 周福
第二位发言人是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的何晓老师,他论述的是“中体西用”与儒学经世传统的转型。首先,何老师指出重视“经世”是儒学的一个重要传统,并解释了“通经致用”与“明体达用”这两类儒学经世传统的内涵。然后,他论述了近代的历史剧变导致“西学中源”说再度兴起、之后难以为继,进而“中体西用”理论应运而生的演变过程。最后,他阐明“中体西用”提出的“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继承了儒家“明体达用”的经世传统,对儒学经世传统的现代化转型起到了促进作用。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何晓
第三位发言人是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张智老师,他阐述的是体用思想与中国的近代转型。他先梳理了体用思想的传统含义,解读了体用概念作为“本体与功用”以及“本质与现象”的两层含义。然后论述了体用概念的含义在近代的转变以及“中体西用”思想的出现,这种转变背后的逻辑是统治阶层的权力变革而不是思想文化的改变。最后,他提出自己对体用问题的三点新思考:1.“体用”范畴的包容性;2.“中体西用”如何能更好地为中国文化正名;3.对体用关系进行调试,拉平二者,实现一种互相满足与引导制约的新关系。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智
第四位发言人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马晓见老师,他主要论述的是晚清改革中的三种体用类型。第一种,魏源的体用观。其体用观对传统“中体西用”观有所颠覆。第二种,洋务派的体用观,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致力于更新国家经济基础,但之后因内部存在的种种张力而止步不前。第三种,维新派的体用观,梁启超先于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观,关注文化制度的变更,形成了“以制度与政学为体,以科学技术为用”的体用观。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马晓见
提问环节,学者们就《大乘起信论》与《阿含经》中的体用观的区别,朱熹与王阳明的差异可否理解为知行关系上的差异,儒学的“内圣外王”传统在历史中可能导致泛道德主义问题,“中体西用”观念发展到后期与“内圣外王”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
研讨会第八场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段重阳老师主持。
第一位发言人是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的赵蕾老师,她探讨了何晏的《论语集解》与经学的玄学化。她首先指出何晏的《论语集解》显示出了汉魏之际儒道合流的趋势所导致章句训诂的经学骤变为谈玄析理的哲学的特点。接着,她分析了何晏在《论语集解》中是如何以“无”确立起了“道”的本体论意义。最后,她从老子的“虚心”“守静”方法出发,说明对“道”的体认需要做回复到“自然”与“虚心”的工夫。
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赵蕾
第二位发言人是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姚莺歌老师,她论述了杨简对《中庸》的心学诠释与批评。首先,她对照朱熹对《中庸》的解释,详细分析了杨简阐释《中庸》的机制。然后,她认为,不同于朱熹从“道心惟微”的角度解释《中庸》,重视心性哲学研究,杨简则认为,“人心”“性”“道”三者意义一致,更重视对形而下领域的关注,重视道之下达。进而,姚老师认为毋意才是中庸,而人们陷入“加意”状态是对“中庸之道”的戕害,因为人们不能认识到“人心即道”。最后,她借助杨简对子思“觉而未大通”的评价,进一步论证了杨简对“加意”状态的厌恶。
清华大学国学院 姚莺歌
第三位发言人是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的胡振夏老师,他论述的是朱子明德是否为具“活动义”的本体。胡老师首先说明其问题意识是牟宗三判定朱子所论道德本体无活动义,学界基于朱子明德思想来发掘与凸显明德具自觉呈现的向度,以图驳倒牟宗三该论断的论证是否可行。胡老师接着论证了反驳者突破了以往“心统性情”疏解“明德”的框架,而致力于推进心性论的建构,并进一步肯定“明德”的实体含义,那么朱子就可以“明德”为道德本体阐明牟宗三认为朱子所缺失的活动义。然而,胡老师指出,反驳者论点中朱子未以善端为明德之所是,未将“明”之实质置于善端上说明,因而由“明德”证成朱子亦有性理自然光明(明德自觉呈现)的思想,实际上是失败的。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胡振夏
第四位发言人是临沂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张勇老师,他阐释了王阳明的良知体用观。张老师首先指出在王阳明对良知概念诸内涵的多重界定中,心本体与天本体乃是最根本的两个义涵。然后就心本体和天本体展开具体论述并说明了二者相贯通。心本体是生命个体至善至妙之人心(性)的本真实然状态及其日用常行之人际伦理;天本体是是宇宙天地万物存在的本真实然状态和终极根源及其发展运行,心本体遮蔽不开则天道隐晦不明,天本体惟有依恃于心本体的澈然澄明方能得以全幅昭示彰显。最后张老师总结了良知心和天本体的现实发用以及对当代人类文明发展和文化建设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启示意义。
临沂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张勇
讨论环节,学者们围绕“天本体”与“心本体”两个本体是否与王阳明一元论冲突或陷入两重本体论,“作为过程性的道”与“作为本性的道”,具体知识与德性之知的关系,圣人之性,朱熹和王阳明对心的观点等问题展开讨论。至此,所有的报告和讨论结束。
全部发言结束后召开了会议闭幕式。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杨海斌受邀致辞。杨书记首先感谢了各位代表的坚持,让研讨会得以善始善终,希望各位代表拥有良好的参会体验。然后,杨书记肯定本次会议的重要意义,聆听学者们的精彩报告和听取各方面的建议有利于更好地建设哲学学院。接着,杨书记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的理科、工科、医科优势与文科特色,指出:哲学学院发展之快速与稳健,离不开包括各位学者在内的学界朋友的支持。最后,杨书记希望参会的硕博学生与专家学者能厚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积极宣传、参与我院举办的各类学术活动,与大家相约未来一起在华科校园内漫步。同时,杨书记也表达了对我院扩大更强的学术影响力、营造更浓的学术氛围、打造更优的学术生态的诚交国内外朋友的愿望。
闭幕式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 杨海斌致辞
之后,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团队的王博老师代表会议主办方作总结发言。王老师说,在为期两天的交流过程中,与会者们聚焦“中国哲学中的体用论”,围绕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学术流派开展了十场讨论,分享了在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十场研讨充分展示了与会学者们精微细致的哲思和真挚的学术热情,也拓展了大家的知识和思想视野;达到预期效果:大家对具体知识的细致分析和对局部细节的准确把握构成了一种整体性的研究。最后,王老师向所有参会代表、湖北省哲学史学会以及承担本次会议会务工作的会务团队表达了谢意,并宣布会议闭幕。
闭幕式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团队成员 王博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