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解释学讲座第20期||尚杰主讲“从超现实的诗性分析现代性的真谛”

来源: 时间:2024-11-20 点击量:

通讯员、摄影:张艺瑾   责任编辑:邵华 舒年春

2024年11月12日上午,慧源哲学茶座第397期、解释学讲座第20期在华中科技大学东五楼432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研究员、郑州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尚杰应邀主讲“从超现实的诗性分析现代性的真谛”。讲座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二系系主任邵华副教授主持,何卫平教授、张廷国教授与谈,相关研究方向师生参与。

讲座开始,尚杰老师说明了诗性为何是把握现代性的途径。现代性从19世纪的大城市开始,农业社会的连续性被打破,人成为人群中彼此陌生的人,只关注瞬间的美好。诗歌与形式逻辑冲突,词语表现的是视觉、情境而非观念、概念,提供的信息不是为了传递意义,而是拒绝理解。诗歌蕴含了现代性的特征,从诗性进入现代性是我们处理现代性的恰当方式。

微信图片_20241113160553

接着,通过引入本雅明对两篇诗歌的阐释,尚杰老师介绍了他对现代性的反思。根据本雅明的分析,在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中,传统的真善美统一被打破,不对称性产生震惊以至于形成心灵创伤,现代性产生于这种突袭、降临和电光火石之间——“现代人的欢乐与其说在于一见钟情,不如说在于最后一瞥之恋”。阿波利奈尔的《米拉波桥下》则体现了超现实艺术的技巧,没有一个词语预先就有寓意,在不连续、断裂与拼接中不同意象叠加,难分难解。

现代性对瞬间的强调带来时间重心的转变,对永恒和连续性的渴望转变为关注当下和场合。现代性强调看似无关之物的内在相似,寻找不确定性中的最大可能性。本雅明的写作方式就是这种“意象蒙太奇”,由各式各样的“引文”构成一本著作。“拼接”不是随意的,彼此相连的段落具有某种不相似的相似性。

现代性的关键词之一是“闲逛”,人在城市街道中处于闲逛状态,人群中的人彼此产生许多“电光火石之间”的东西。在商品经济的世纪,货币-金钱-资本也有这样的“电光火石之间”,死物变成活物,新型宗教产生。现代性的另一个关键词是“四处漂泊的人”,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导致全球化,“工人无祖国”,传统观念及传统边界都面临瓦解。

尚杰老师同样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当下我们需要同时处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这是精神危机也是希望所在,重击之下才能猛醒,摧毁之后才能重建。

在交流环节,何卫平老师分享了自己对现代学术研究的感受,在当代图像及视觉本身成为一种语言,而国内学术界对文献研究的重视难以把握现代性。哲学如果不能与现实生存状态结合,既难以引起研究兴趣,也不能回应时代要求。张廷国老师则明确了“超现实”、“超经验”的含义,它们不是忽视现实、超越经验,而是深化现实、深化经验。他指出本雅明与马克思在气质上的相似,他们都继承了犹太教弥赛亚主义。邵华老师认为,文化的现代性体现出对社会的现代性的反叛,“现代性”具有丰富的意涵。

现场其他老师和同学同样踊跃发言,提出自己的感想和疑问,尚杰老师一一进行解答。邵华老师最后做总结,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微信图片_20241113143222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主校区东五楼425A 
  邮编:430074 | 电话:(+86)027-87541842 领导邮箱:2005010110@hust.edu.cn
    Copyright 2022 ◎ 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