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慧源哲学茶座第389期||山东大学尚文华教授主讲“观念抑或情感:一个关涉哲学起点的争论”

来源: 时间:2024-10-12 点击量:

通讯员:徐琳 闻骏  摄影:兰靖  责任编辑:叶金州 舒年春

2024年9月22日下午,慧源哲学茶座第389期在东五楼432成功举办,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尚文华主讲。讲座由我院闻骏副教授主持,我院袁辉副教授与谈,我院相关研究方向学生参与。

微信图片_20240928153958

讲座的第一部分,尚文华老师从个人生活体验与德国古典哲学所面临的时代问题两方面介绍了选题缘起。他首先分享了自己求学时期与克尔凯郭尔思想的机缘,认为学者做思想性研究要结合内心的亲证,例如生活体验对他思考哲学起点这一问题就起到了重大作用。之后,他提到康德哲学所带来的观念式的思想方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施莱尔马赫为代表的同时代思想家都必须思考:哲学家在后康德时代应该如何思想?康德引发的问题成为了那一时代最高问题。康德之后的黑格尔和施莱尔马赫都受着康德决定性的影响,但两人走出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尤其是以施莱尔马赫为中介、为克尔凯郭尔所阐明的情感式的思想方式在之后的时代开启了一个新的开端。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尚文华老师主要阐述了显现于康德哲学、在黑格尔哲学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的观念式的思想方式。处在这一方式中,康德和黑格尔从同一个起点出发:经验与对象的关系。康德明确拒绝“信仰寻求理解”这一条线索,而要在知识和信仰间划清界限:不能被知识化的信仰没有存在空间。康德的这种理解体现出他对于经验的界定是“静观式”的:人的知识是关于物自体在经验中如何现象化的一次性的知识;基于此,康德的界定说明在他那里现象和物自体是有差别的。黑格尔同样接受这种差别,却不把知识和对象的差别绝对化,而是认为知识是相关于对象而不断变化的,同时相关着知识的对象也在不断调整,彰显着新的可能性。经验在黑格尔这里变成了一种“生产性”的、只与存在本身相关的知识。黑格尔的知识概念是同一性和差异性的综合,并且他出于同一性导向了绝对知识在时间中的实现。但正因为这种导向,绝对知识作为结果成为了非历史的、非时间性的,这与历史过程的时间性相矛盾形成了一种“吊诡”。

微信图片_20240928154732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尚文华老师说明了一个出现于施莱尔马赫、成熟于克尔凯郭尔的情感式思想方式的发展历程。尚老师回到实际的生存经验分析道,人的思想每天处在一个又一个观念迭现的流变中。由于人对观念的意向具有明确的导向性,人就总是会忽略掉观念之间的“空隙”——被克尔凯郭尔称为“时刻”、“瞬间”的东西。在施莱尔马赫率先进行的对这一“空隙”的反思中,“空隙”的“无”状态成为了产生观念的前提。在这种“无”中,人脱离一种对象式的观念思考方式,而回到了对自我的直观,这种直观作为人的生存方向(而不是方式方法)来说就是情感。“无”状态中的人并不是像在观念状态中的人一样是主动性的,而是倒向了依赖性的维度,这一维度最终通向的是“绝对依赖感”,一种上帝步入人的生存世界、人与上帝合一的状态。在克尔凯郭尔那里“空隙”的概念真正成为核心问题。克尔凯郭尔除了说明观念与观念之间的“时刻”,还提到在这一时刻中,人的自我是不在场的,需要伴随着“激情”,这样人才能体验到“无”的状态。就在这种“激情的时刻”,信仰发生了,上帝临在了人的生存世界。但与施莱尔马赫强调人与上帝之间的依赖不同,克尔凯郭尔强调人只能有限地描述那种激情,而不能完全处在那种激情中与上帝同一,达到一种“绝对依赖感”。

在讲座的最后一部分,尚文华老师提出观念的思想体系和情感的思想方式之间具有巨大的张力,在思想史上具有独特的意味。观念式的表象方式贴合人的实际和经验,情感式的表象方式注重人对自我的直观体验。在现实的生存世界中,人大部分时间处于观念式的对世界的经验中,极少会采取感式的直观方式。但人不能因此就放弃对“无”的表象,否则人就丧失了一种通向自由的可能性。通向自由的情感直观虽与人的感性世界间确实有着遥远的距离,但前者却是人不断产生观念的感性生存状态的前提。另一方面,现代人如果要试图理解理性时代、启蒙哲学,就必须进入从属于现代社会的那种极端复杂的内在体验中,才能知道自己所言所行的真实内容。

微信图片_20240928154006

尚文华老师的讲演激起现场热烈的反响,在座师生针对所关注的问题踊跃和尚文华老师探讨,尚老师一一细致解答。

最后,主持人闻骏副教授对尚文华老师的分享表示感谢,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主校区东五楼425A 
  邮编:430074 | 电话:(+86)027-87541842 领导邮箱:2005010110@hust.edu.cn
    Copyright 2022 ◎ 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