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隋文奇 摄影:朱凯 责任编辑:归伶昌 舒年春
2023年11月24日上午10点,慧源哲学茶座第356期在哲学学院咨议室(东五楼432)举办。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杨宗伟与哲学学院师生分享了他对“作为和弦与身体的意志”这一问题的思考。本次讲座由学院宗教学学科方向专任教师归伶昌博士主持,张廷国教授与谈。
杨老师首先邀请大家共同欣赏一段卡拉扬指挥的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并提醒大家注意其中意志的显现。杨老师不建议使用词义含混的“叔本华学派”,而是代之以“意志主义”(Voluntarismus),来指代19世纪后以“意志”为核心词的一类哲学家的观点。并且,他认为“意志主义”也能体现叔本华超出哲学界的影响力。所以,杨老师的主要工作即为“意志主义”这一概念巩固地基,增添内容。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杨老师从音乐作品开始探索。他认为音乐不但与“意志主义”密切相关,而且正是在音乐而非概念中我们才能够直接领受意志。杨老师认为哲学对待音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黑格尔式的”,以自身的立场审查音乐;另一种是“叔本华式的”,给音乐一个恰当的表达。杨老师赞同后者。他以贝三第一乐章为例,分别展示了黑格尔式的审视和叔本华式的审视。后者坚持音乐与世界的类比关系,即二者皆为意志的展现。自然与音乐都可以理解为意志在时间中的展开。杨老师强调,最直接的意志存在于我们对于音乐中每一个音符的身体感觉之中。
在第三部分,杨老师讨论了身体在意志哲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叔本华对身体与意志的独特见解。首先他介绍了“意志”概念的思想史背景。叔本华与费尔巴哈二者被认为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和德国唯心主义,为哲学找到了身体这一实在根基。而杨老师更关注二者显著的差异。费尔巴哈并没有在哲学思考之外考察身体,而是把它从生活经验里提取出来,叔本华对身体的考察则立足于观察,把生活经验里的身体描述出来。杨老师认为,叔本华对身体的反思建立在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之上,因而具有一种认识的二重性。身体作为认识中被给予的客体,只是受制于时空的表象;而作为私人的身体活动则是无需认识条件的,直接进入主体意识的“意志”。叔本华试图从三个方面揭示身体与意志的同一性:1)任何意志行动都是身体行动;2)任何激烈的、过度的身体运动,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拥有意志;3)认识个体对意志的认识尽管是直接的,却无法与身体分离。但是从身体的两种给予方式,没有发现意志与身体的任何统一性。杨老师指出身体与意志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表达为“完整对测性”,意即当器官活动作为客体被人的意识所认识,意志即被人相对应地测量到了。所以,意志与身体不是两种实体,两个原则,而是同一个东西,无须再被统一。只有在思维中,我们才依靠反思将其统一起来。
在交流互动环节,与谈人张廷国老师对杨宗伟老师从音乐出发解读叔本华的意志概念给出高度评价,并就叔本华哲学与现象学的关系,身体问题在现代哲学中的地位,以及叔本华原著的翻译等问题与杨老师展开了深入讨论。在场的研究生踊跃提问,杨老师也做出了详尽解答。
最后,主持人归伶昌老师对本场讲座做总结,对杨宗伟老师和参与讲座的师生表示感谢。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