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蔡思源 摄影:朱凯 责任编辑:洪亮 叶金州
2023年5月6日下午,由我院主办、著名学术期刊《道风》与《哲学与文化》协办的“时代流变中的精神”讲座系列(第一季)之莫尔特曼系列在哲学学院咨议室(东五楼432)正式拉开帷幕。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游斌教授应邀作了专题讲座“莫尔特曼思想与以色列古代宗教精神”,洪亮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杨华明副研究员、我院林季杉副教授与谈,我院闻骏副教授、归伶昌讲师现场参与,讲座线上同步进行。
莫尔特曼是德国当代世界级宗教思想大家,一生著述甚丰,尤以阐述“希望”概念驰名于世界学界,曾担任2010年第七届“北京论坛”主旨发言人。
游教授的讲座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旧约》文化意义的介绍。游教授指出,《旧约》不仅是传承以色列民族文化传统的集大成之作,更是整个古代近东文明的思想结晶,这体现在它的体裁、主题以及所反映的历史地理因素等诸多方面。《旧约》上承数千年的两河流域文明传统,下开亚伯拉罕宗教系统二千年的精神格局,更启发了现当代的诸多思想建构方案,这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就是二十世纪德国著名宗教思想家莫尔特曼。
讲座的第二部分从四个角度论述了莫尔特曼思想与《旧约》传统的关联。第一个角度是希望神学与创造叙事。游教授认为,希望概念与《旧约》关系紧密,具有“超越性”和“关系性”两种特点。前者指希望根源于神圣显现,后者指人与神、现在与未来在希望中互动,两者都基于创造的观念。与此同时,希望经由“出埃及”而与创造叙事相关联。游教授谈到,一方面,“出埃及”涉及以色列族群历史记忆中的拣选和拯救这两个根本性主题,任何对于拯救的新希望都可视作对“新的出埃及”的希望;另一方面,创造也可被理解为天地从混沌中被“带出埃及”,以色列传统中的“出埃及”这个观念在本体论上兼具拯救与创造的内涵。对拯救的希望总是基于对创造的信仰,希望具有创造论基础。
第二个角度是受难传统与《旧约》哀歌体裁。游教授指出,这个传统充满辩证特征,包含了死亡与生命、苦难与应许等观念环节,而《旧约》哀歌则表现了诗人在具有神义论意味的场景中向神圣者的呼求,两者彼此呼应,游教授以东正教祷文及中世纪绘画艺术为例进行了说明,并由此引申开来,从圣灵论角度提出自己的理论方案。
第三个角度是生态神学与安息日精神。游教授认为,从以色列宗教史和文化史角度看,安息日是“创造的冠冕”,是宇宙神圣秩序的一部分,以色列人如同新娘迎接新郎般迎接安息日。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安息日衍生出了安息年、禧年以及千禧年等观念,与此同时,安息日还代表古代近东传统对于社会正义问题的理解。莫尔特曼的生态神学强调对世界的“看护”和对世界平衡的维持,正与这些精神相关。
第四个角度是莫尔特曼与以色列的历史记忆。游教授认为,莫尔特曼强调了希望与记忆这两者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记忆使“拯救”加速完成。游教授指出,“记忆”在亚伯拉罕宗教传统的语境中意味着透过对神圣的回忆实现交融合一。对以色列人而言,圣约要借助不断地记忆而被更新和保存。除此之外,游教授也介绍了《申命记》和《出埃及记》中的相关文本来展现记忆在这一“历史性宗教”中的不同向度。
讲座的第三部分是游教授的总结性思考。他认为,莫尔特曼思想是在对以色列传统的独特领悟中形成并建构的,这种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互释能够极大扩展当代理论研究的视野。最后,游教授强调了建立具有扎实功底的汉语《圣经》研究应具有的几个面向:以神学研究的基础问题为原问题,不脱离礼仪学和心性学而构建“整体”向度,与中国文化处境不断对话以求“综合创新”,莫尔特曼是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
进入讲座的与谈交流环节后,与谈人杨华明副研究员从弥赛亚主义这个角度梳理了莫尔特曼所受的《旧约》影响的特质。杨老师认为,“希望神学”从神圣时间出发,强调终末向人迎来,改变了传统历史哲学观念。创世与受难都与神圣空间有关,前者侧重于神性居寓,后者聚焦圣俗对话。安息日代表神圣时间与神圣空间的结合,既是创造的持续,也代表具体时空关系中的神人共存。这些侧面都体现出莫尔特曼从希伯来传统汲取思想资源的努力。
与谈人林季杉副教授从自身的学术关切出发谈到基督教礼仪与艺术,分享了她在游教授讲座中感受到的四个亮点,尤其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出埃及”、圣灵论、安息日、“创造的高潮”及犹太传统的创造精神等。与此同时,林老师也表达了对汉语《圣经》学术研究以及比较宗教学研究的期待。
在与谈环节结束之后,游教授回应了部分线上听众的问题。首先是康德的道德宗教与希望神学的问题,游教授指出,莫尔特曼的方案受《旧约》传统影响很深,更具生命力和文化吸引力。其次是“创造的高潮”如何与《圣经》文本诠释学相协调的问题,游教授认为,早期教父哲学对这个问题已经有过很好的回应,即复活是对安息的圆满,在之后的犹太传统中,这一观点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阐发。
最后,洪老师总结游教授的讲座内容,指出游教授的讲座从莫尔特曼对于旧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入手,从四个角度呈现其思想特色所在,具有鲜明的研究性,也是对一般意义上的接受史研究的精彩示范。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据悉,“时代流变中的精神”讲座系列第一季(2023)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德国哲学研究中心和解释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著名学术期刊《道风》(A&HCI)、《哲学与文化》(A&HCI)共同协办,该学术活动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洪亮教授、闻骏副教授与归伶昌讲师共同主持策划。
讲座系列第一季由阿奎纳研究、莫尔特曼研究、施莱尔马赫研究三个板块组成,共13场讲座:阿奎那研究板块5讲,莫尔特曼研究板块4讲,施莱尔马赫研究板块4讲),分别在2023年度的四月、五月和六月举行(直播),由11位著名学者主讲。按讲座时间顺序依次为尤煌杰教授(辅仁大学)、潘小慧教授(辅仁大学)、吴天岳教授(北京大学)、游斌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周伟驰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张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瞿旭彤教授(清华大学)、邓安庆教授(复旦大学)、张会永教授(厦门大学)、何卫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和张仕颖教授(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