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务工作
首页  -  党群工作  -  党务工作  -  正文
哲学学院欧阳康教授教研团队学习领会习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二)

来源: 时间:2022-05-09 点击量:

通讯员:胡志康 匡梦婷 摄影:徐如燚 编辑:舒年春

4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前往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在师生中产生热烈反响。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欧阳康及时组织教研团队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人民大学时的重要讲话,大家畅谈学习体会。

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后张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是他在博物馆门前广场上看望老教授、老专家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代表。看到老教授、老专家身体健康、精神矍铄,总书记非常高兴。老教授、老专家们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付出了巨大心血,他们是无价之宝。习总书记希望中青年教师向老教授、老专家学习,立志成为大先生。我想到,我们学院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大先生们的奉献,才能有如今的发展与成就。作为青年哲学学者,更应当珍惜和把握这种精神的传承,既要虚心向前辈们学习请教,也要立志在他们辛苦开辟的道路上继续开拓进取,扎根中国大地,怀人类的忧思,做在地的学问。吾辈自强,当志存高远,不负时代!

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王誉霖:通过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近日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成长历程,我对其中有关青年成长成才的内容深有感触。作为一名90初大龄青年,我深深地感到,只有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时代需求、人民利益紧紧结合起来,才能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最好的成绩,最终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可以说,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我们当代青年指明了人生航向,坚定了理想信念,进一步鼓舞了广大青年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并在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因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复认真学习。

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赵琦:今年的五四青年节恰逢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习近平总书记选择去中国人民大学,这样一所有着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且以注重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著称的高校去视察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对我们广大青年学子,尤其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首先是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年的成长成才。作为青年学子,我们要向五四那一代以民族救亡为己任的爱国青年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其次是思政课具有重要意义,大到关乎中国梦的实现,小到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三观。作为即将走上思想课岗位的教师,我们要牢记习总书记的教诲,努力做精通专业知识的“经师”和涵养德行的“人师”,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张秀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期间的讲话启发我反思一个问题,即新时代的中国在全世界的话语权和文化影响力的问题。中国在短短的三四十年实现了经济腾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赢得了各国的认同,但是在文化软实力方面,我们仍然需要坚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这关系到两个方面,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文化,两者相辅相成。好的教育是培育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反过来又能够进一步吸引并留住优秀的人才,提升教育的发展水平。前者需要关注青年一代的发展,关注青年教师,青年学生,重视青年对老一辈学者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后者则有赖于当代人对时代问题,人民问题,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的关注和解决,在实践中进行知识创新和理论创新。尤其重要的是,确保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不偏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坚持党对教育和文化事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坚守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曾异: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胸怀天下,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一份子,同时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习者,要努力思考时代问题,讲新话,作出科学的理论判断,自觉承担起时代责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影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变量,反过来,百年变局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产生较大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运用复杂性思维,既清楚认识百年变局的加速性、不确定性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必然性,同时更要深刻认识到两者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黄丽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的重要讲话,向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提出了要求,发送了鼓励,强调了重点,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对于我们这些人文社会科学哲学师生们来说,思考回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等问题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在当前国际政治形势紧张,全球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类不同群体价值多元且分裂的情况下,回答好这些基本问题才能拨开认识的迷雾,找到可能的解决方案。在当前人类世界运行逻辑从发展向发展与整体安全并重的背景下,更要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判断力与反思力,用理论和方法创新更好地解释我们的生产生活境遇,帮助人们从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社会中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和社会成就,但是我们从西方学习的理论难以完整解释中国经验,从世界历史来看,一个国家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社会科学理论的根本性突破与创新。面对祖国发展的大局,我们要有基本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那就是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有中国主体性的社会科学而努力奋斗。

对我们青年学生来说,就是要在学好理论知识基本逻辑的同时注意与历史背景相结合,在把握中国当下实践的同时注意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注意时代性和问题性,多用“问题之学”,兼顾“学科之术”,大开大合,左冲右突。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与责任,我们既要学习先辈们留下的理论思想,更要学习他们艰苦奋斗,着力创新,心系国家与民族事业的精神。

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梦: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对青年学生的殷切希望让我备受鼓舞。青年学生是中国故事的重要讲述者、中国声音的重要传播者,担负着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的时代使命。当前,我们青年学生聚集的中国网络社区,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发布本国外交政策和相关议题等的重要平台。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及国际传播新格局,我们既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以“深度伪造”为基本特征的网络意识形态渗透策略,提升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又要发挥青年学生的媒介优势,增强政治底色、媒介自律和行动自觉,以青春力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

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赵贝斯特: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文明的进步归根结底是人的进步,我们国家有着不同于西方的文明形态和发展道路,只有培养出符合我们文明特点和发展需要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培养这样的人才。当下,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的我,要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未来,走上教学科研岗位的我,更要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同时,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要谨记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要求,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不断钻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自觉为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而不懈努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罗迪:习近平总书记4月25日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勉励广大青年,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深情关怀和殷切希望,倍感振奋。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一定要牢记党的教诲,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坚定理想信念,发扬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主动学习、主动工作、主动担当,立志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大鹏:百余年前,一大批进步知识青年外愤国辱、内忧国殇,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爱国进步运动;百余年间,其精神赓续传承、发扬光大,化为红色基因,融入红色血脉。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前往中国人民大学进行考察调研,所去的几个场景都蕴含着特殊而又丰富的涵义,令人深长思之。“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习总书记在立德楼现场观摩思政课,表达出对青年学子思想道德、政治素养培养的高度关心和重视,表现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意识形态治理的含量和分量;“守正传后,斯道无穷”。习总书记参观学校博物馆,并看望老教授、老专家和青年骨干教师代表,表达出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历史和红色血脉的延续与传承,而传承的关键在于人,在于人才的培养与接续;习总书记参观人民大学图书馆,重点考察了红色文献和历史古籍,则从另一个方面表达出对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继承、融合和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关切。“‘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学的参观调研活动深入而又形象地回答了这一重大问题,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专业以及以后将要从事相关教学科研工作的我们来说,具有重大的指导和启发意义,值得每一位学子用心聆听、细心琢磨,并入心入脑,付诸实践。

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胡志康: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视野宏大,思想深刻、内涵丰富,里面内容很多,我学习了很多,并就其中一点进行学习。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

世界变成什么样子,我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却发现自己怎么也读不懂,读不懂新冠疫情以及新冠疫情所引发的危机,弄不清“俄乌战争”的道德问题等等。世界知名的复杂性科学研究所——圣塔菲研究所两任所长David Krakauer、Geoffrey West指出,因为新冠疫情,全世界的社会都在经历历史上的第一次复杂性危机。这种复杂性通常表现为不可解释、不可预测,可是越不可解释就越能激发研究的欲望,就越想要了解真相。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不同的国家、地区、文明都拿出来自己的方案,世界充斥着多种多样的理论,但另一方面能够解释我们当下的理论却少之又少。总书记还提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让我备受鼓舞,这也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学生前进和努力的方向,值得为之奋斗终生。

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石德华: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的讲话,可谓字字千钧,使我备受鼓舞。简要谈一下我三个方面的体会:第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习总书记考察的第一站就来到了思政课堂,体现出对思政课的高度重视,习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这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既使命在肩,又大有可为。第二,对做一名“大先生”的极高要求。提出教师既要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要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时刻以此警醒和要求自己。第三,对当代青年的殷切期望。习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要“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作为一名当代青年,要肩负起时代使命,时不我待,奋力奔跑,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上。

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杨德科: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要讲话精神,其中谈到青年人要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的重任。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好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除了本专业领域的知识,其它领域,尤其是事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大事,我们也要关注,增加知识储备。同时,超高的个人道德素养、内在的操守,也要培养,一定要有底线思维,守住底线,做一个新时代的优秀青年。

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匡梦婷:习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到中国人民大学的考察和讲话对广大青年寄予厚望,我深受鼓舞。他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那么“学养为谁、成为什么人、怎样研学”也是我们在受教育过程中始终要警醒的根本问题。就当前的历史方位与世界形势而言,我们的学术必须立足中国实际,解决现实难题,问题研究既要有复杂性思维,合理解释应对不确定性,也要有简单性常识,维持稳态把握确定性。通过扎根中国大地,在全球交往中的学习借鉴基础上创新发展,使中华文明在当前散发独特魅力、迸发正义力量,赢得认同。在学术追求中,我们应该将求真与向善、致美、崇圣相统一,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行,化理论为品味,化理论为境界。作为青年,我们既要坚毅笃行,更要热爱、热血,“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宸晟:我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讲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在讲话中提到“世界怎么了,人类应该向何处去”的问题。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充满了风险、机遇与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而人类的去向问题也是一个亘古的哲学问题。从古希腊时期德尔菲神庙里的认识你自己到今天,人类都在思考,也不得不回应这一问题,人类究竟做了什么,设定了哪些目标,而最终又实现了多少?作为哲学专业的学生,我认为我们不仅应该去梦想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更应该去努力实现它 。

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徐如燚: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学习,并结合自己的成长经验和思想历程,我对于其中有关于当前年轻人的奋斗深有感触。我们应该立足于具体现实和传统,做有担当的新时代年轻人,不受“冷气”影响,坚持理想和信念,奋勇前行,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计效宇:在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广大青年要“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青年学子,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坚定崇高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二是坚持练就真才实学,勤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为解答时代之问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三是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站在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视角,始终以奋斗者的姿态和热情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不负韶华、脚踏实地、自律自强,以新担当新作为书写人生华彩篇章。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主校区东五楼425A 
  邮编:430074 | 电话:(+86)027-87541842 领导邮箱:2005010110@hust.edu.cn
    Copyright 2022 ◎ 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