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正文
喻家山哲学工作坊|专题讲座 哲学学院开展研究论文的选题与设计专题讲座

来源: 时间:2022-12-05 点击量:

通讯员:伍健 编辑:舒年春 责任编辑:程新宇

哲学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学院领导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了解到,许多学生甚至部分学者对如何确定合适的研究论文选题以及论文如何才有原创性等有困惑。学院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多措并举,打出研究生学术研究与写作能力培养的一套组合拳:专门开设学术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课程,由各二级学科方向的老师联合讲授;举办研究生学术年会,鼓励、资助学生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设置慧源哲学茶座及海外名家大讲堂等平台,有计划地邀请海内外名家讲座授课,开拓学生学术视野;学位审议委员会严格把控论文质量,拟定论文规范格式;邀请著名期刊编辑来院作论文选题与写作技巧方面的分享,等。

2022年12月2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江汉论坛》哲学编辑室主任胡静老师应邀做客喻家山哲学工作坊,在线开设了“研究论文的选题与设计”为主题的专题讲座,程新宇教授主持,哲学学院研究生及博士生共27人参加。

胡老师结合自身学术研究心得及期刊编辑工作经验,围绕着研究论文选题及框架设计、论文投稿等方面展开分享。

在确定研究论文选题方面,要重视“思”的重要意义。这里所谓的“思”就是对所有现成东西的怀疑,没有任何现成观点或结论是不可置疑的,尤其是在哲学社会科学中,任何人的立场观点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视角提出不同意见,而这并非是否定普遍性,对于普遍性的理解恰恰都源于个性化的思考。一般来说,问题来自于实践,但是这种说法并不严谨,因为问题也可能来自于思维本身,或者说来自于好奇心,研究者从生活感受或阅读思考中产生不同意见或是质疑,亦能是研究主题的来源。胡老师谈到,哲学研究者需要养成质疑的习惯,培养怀疑、反思和批判的能力,只有具有反思的意识才能进入到研究的过程中。

而所谓“研究”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并且“思”也贯穿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胡老师将研究分为以下七个阶段:从“思”中产生问题——查询文献了解以往解决办法——大胆假设解决思路——尝试解决问题并发现新问题——对新问题加以分析和判定——针对新问题学习新知——运用新知重新设计并再次推演,尝试解决新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多阶段研究过程中,通过上述思维构建和推演,我们通常会得到一个基本合理的论证框架,这个框架中有假设、有论证、有文献支撑、有分步结论,最终能指向解决我们的问题。在明确了研究内容框架后,研究者所要做的就是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化为文字形式,将个体化的研究活动整理成可以被人阅读学习的间接经验,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

在介绍了研究论文选题以及框架设计后,胡老师进一步从选题的可行性判别方面分享经验。首先,在选题能否研究这个问题上,胡老师谈到判断的基本标准在于选题是否满足不触碰政治红线的要求,以及选题在研究者现有的水平和研究条件下是否能够被处理。满足以上条件的论文选题都是可行的。其次,对于论文能否发表这一现实问题,胡老师从选题是否具有学术价值、研究是否具有实践意义出发,多次谈到没有哪一个问题是不值得研究的,一个真正的问题一定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因此论文的质量是其能否得到发表的决定性因素。最后胡老师进一步分享论文发表经验,即通过提前了解目标期刊的选题特点和发稿风格来把握选题和论文方向,甚至可以通过邮件联系该期刊的编辑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多做准备并大胆投稿。

在审稿方面经验丰富的胡老师还特别谈到论文标题拟定的重要性。主标题应清晰明了且个性化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与精髓,它甚至关系到投稿的成功率,一般来说其字数应限制在十字以内,尽量使用实概念,避免使用过多概念或空概念;此外,起缩小讨论范围或延伸讨论作用的副标题宜少用。一般论文要求至少包括三个以上二级标题,并且分级标题要对主标题形成拱卫之势,逻辑关系清晰合理,同时保持标题与所讨论内容之间的表里一致。

在提问与交流环节,我院多位硕士生、博士生学就《江汉论坛》的发文风格、审稿流程以及选题范围向胡老师请教。胡老师一一予以回应,并强调指出,研究选题应具有人文关怀,应重视选题与现实的关联,牢记研究服务于人的出发点。

最后,程教授代表我院师生向胡老师带来的这场干货满满的报告表达感谢,并表示这场报告对于初学写作者以及老师在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都大有裨益。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主校区东五楼425A 
  邮编:430074 | 电话:(+86)027-87541842 领导邮箱:2005010110@hust.edu.cn
    Copyright 2022 ◎ 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