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正文
哲学学院举行第三场专业认知交流会

来源: 时间:2021-11-22 点击量:

通讯员:王博 摄影:秦德文 编辑:舒年春 责任编辑:徐敏 杨海斌

2021年11月13日,哲学学院第三场专业认知交流会在梧桐语九思书苑举行,我院中国哲学教研室新进教师王博面向哲学学院2021级哲学班、强基班本科生作了题为“明代阳明学者的生死关切”的主题讲座,由我院副院长徐敏教授主持,副院长廖晓炜副教授与2020级本科生岳星辰现场点评。部分校内外哲学爱好者和哲学小屋热心支持者参与了本次活动。

讲座伊始,王博以“你是否思考过与生死相关的问题”入手,引发了大家对生命的意义、终极关怀等问题的思考,并与在场师生作了互动交流。

随后,王博老师分别介绍了王阳明、王畿、罗汝芳、李贽、方以智这五位阳明学者的生死观思想。阳明学者对生死问题的关切,与他们的本体论、工夫论等方面思想紧密相关,并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王阳明以其“百死千难”的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体悟到“良知”的意义和价值,并将对不朽的“良知”的追求作为超越生死的关键。

王畿融汇儒释道三教思想,将个人的生死与天道气化流行联系在一起,从本体论的角度说明了个体的生存与死亡是对形下与形上世界的二重超越。

罗汝芳用“精气”之聚散来说明人之生死,认为人对于生死问题的关切是理所应当的,他临终时富含传奇色彩的场景正是他贯彻其自身生死思想的写照。

李贽强调死亡是对人之生命价值的彰显,人之死要有价值、有意义。

方以智在融汇庄子“齐同生死”的思想的同时,发扬了儒家的入世精神,告诫世人“不浪死,不虚生”,要求世人以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即通过“学”来解决人生信仰与终极归宿的问题。

王博总结道,明代阳明学一系的学人们在面对佛、道两家思想的冲击与关切社会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对生死问题的讨论已经突破了传统儒者“讳言生死”的观念。通过考察以上五位思想家的生死观,可以从中窥见明代阳明学一系学人对人之生命价值、理想境界、终极关怀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在了解了古圣先贤的生死观思想的基础上,身为后来者的我们不妨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要做个什么样的人”等与个人生命紧密相关的问题重新加以认真思考。

在与谈环节中,廖晓炜副教授针对“良知”能否安顿生死、阳明学者的生死观与海德格尔“向死而生”观念的异同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阳明学者将生死与“良知”、气论等问题加以联系,就是要求我们将个体人生的历程放大到更大、更为广阔的境地中加以思考。儒家思想中具有一种理性主义的向度,使得我们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在多个方面有别于以西方基督教为代表的宗教和文明传统。

2020级本科生岳星辰同学就讲座中所提到的“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问题作了延伸,并为2021级的新生们分享了自己入校以来的学习、生活和参加各类活动的经历与心得。她认为,“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机遇,也要学会善于利用各类资源,不断为自己创造机遇,以此使我们的大学时光过得充实而又富有价值。”

之后,王博老师对廖老师与岳星辰同学的点评作了回应,并与与会师生就人生意义的来源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钟爱同学就“道德”的来源问题提问,分享了自己对“道德”的形成过程、道德标准的可变性等问题的思考。王翔同学则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讲述了自己对于生命的价值、死亡的关切与终极超越等问题的理解

本次活动旨在引导同学们加深对哲学专业门类的认识,了解哲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和思维特征,增强对哲学专业与哲学学院的认识与情感认同。相关活动得到了历届学生的广泛好评。哲学学院近期会有更多相关活动推出,期待校内外师生与哲学爱好者们的广泛参与。与会师生热情分享了自己对相关问题的见解,讨论过程妙语连出,交流气氛轻松而热烈。

据悉,2021年11月18日系世界哲学日,本次哲学专业认知交流会是华中大校园文化品牌“喻家山哲学小屋”迎新专场系列活动的第三场,同时也是哲学学院庆祝世界哲学日系列活动的第一场。哲学学院还将诚邀武汉大学李勇教授来院讲学“普遍注意还是多元主义:一个比较政治哲学的视角”,另外哲学学子将以拍摄短视频形式自我表达,致力推介哲学日。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主校区东五楼425A 
  邮编:430074 | 电话:(+86)027-87541842 领导邮箱:2005010110@hust.edu.cn
    Copyright 2022 ◎ 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