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杨晨 摄影:谢玲 编辑:邓小磊 张哲敏 责任编辑:闫俊懂
2022年3月19日(星期六)晚7:00-9:00,哲学学院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经验交流会暨研究生学术沙龙在哲学学院玄悟房(东五楼435)举办。2021级硕士张哲敏主持会议。2018级中国哲学专业蔡银银博士、2017级伦理学专业冀朋博士、2018级外国哲学专业的罗正东博士作经验分享。副院长廖晓炜、院党委副书记闫俊懂以及部分硕博生参加本次交流会。
在分享环节中,三位主讲人围绕:如何发掘学术论文写作主题、如何构造一篇学术论文、写作和发表学术论文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进行分享交流。
蔡银银博士认为,所选的题有两种类型,一是老的问题,有了新的解释;二是你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
首先,要熟悉经典文本。因为学习哲学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用概念去思考问题。所以我们读书、读经典的时候,要培养概念的敏感性。思考经典文本中有哪些重要的概念、这些概念之间有什么潜藏的关系,他们一起揭示了什么思想、什么问题。熟悉经典文本,就涉及到对经典的注译。参考经典文本的今注今译,能够辅助你对经典的理解。当然,他们的翻译中,也有不准确的地方,这没有关系。能看出其中的不妥之处,这本身也是对自己的理解力、思考力的锻炼。
其次,要了解经典文本的注疏史。中国哲学有着庞大的经典注疏传统。比如说,读《庄子》,除了要精读《庄子》之外,你还要对庄学史有了解,一方面你能从宏观上把握庄子在每个历史时期的理论倾向,另一方面也能于每个历史时期中出现的注庄者的作品中发现,这些注庄者关注了庄子的哪些概念,他们为什么尤其关注庄子的这些概念,他们对庄子的这些概念是否作出了新的解释?
同时,选出好的论题,还要学会跟踪学界新出的专业著述、研究性论文。这些最新的研究也能激发你的思考;学做读书笔记,自己发现了什么问题,有了哪些思考,都记录下来,让自己的思想每天都增加一点新的内容。
针对如何构造学术论文,论文的题目、架构确立后,如何展开具体论证,并让自己的论证很流畅,是一个需要锻炼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从经典文本中打开问题的能力。这个能力的培养,有赖于自己对经典文本有很好的理解,以及语言的流畅表达。蔡银银认为,对于一些学问好的专家学者的文章著述,我们除了要留意他们如何分析问题,也要留意他们的语言。从这些好的著述中,也能培养自己写作的语感。好的文章中是有语感存在的。这无形的语感,就如行云流水一般,流畅通达。
此外,蔡银银博士认为,论文一旦到了投稿阶段,一定代表着自己已经改无可改了。把论文写好修改好,是在投稿过程中,最能掌握主动权的时候。总而言之,从选题到写作再到修改,都要扎实地走下来。
针对如何发掘写作主题,冀朋博士建议,要多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多读多揣摩,模仿优秀学者的论证说理思路;多关注前沿问题,培养方向感,关注时事新闻,文章合为时而著作;多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包括一些重大的科技事件、社会事件等;多利用学校平台的各大中外文数据库,要擅长使用各种数据网站,勤奋搜索文献;多尝试多摸索,即时关注各种期刊公众号,为投稿发表论文提前做好调查和了解。
针对如何构造学术论文,冀朋博士建议,模仿很重要,学习从模仿开始;尽量用书面语,专业术语,首先要把握专业术语;格式规范要注意,不同的期刊规范不一样,投稿时要注意调查了解,及时搜集调查信息;在具体内容的排版上面,题目最好不要超过20个字,关键词3-5个为宜,摘要适中;文章的新颖性和独特性——推陈出新,学会跨学科创新,尝试把不同学科内容结合起来,发现新的解决思路。
针对如何发表论文,冀朋博士建议,要注意投稿指南,关注各期刊选题范围,针对性投稿;投稿时注意邮件书写,学会进行自我介绍、文章简介,突出文章亮点、创新点;参与学术会议、博士生论坛,了解投稿渠道和信息。
罗正东博士从两个方面分享了如何阅读哲学经典。
第一方面,对哲学阅读的理论性思考:哲学是什么?哲学方法是什么?罗正东博士认为哲学是温暖的,哲学本身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关照生命和存在,要亲身体验和认知社会中的事物;哲学作为学科是有自己的哲学方法的,对外在的好奇,对生命的渴望;不同的哲学流派有不同的研究方法。
针对如何学习哲学?罗博士认为要把学习哲学(学术之路)和学习做哲学(学问之路)结合起来,以学术促进学问,以学问深化学术。
针对如何处理哲学文本与自我之间的关系?罗博士认为文本与自我不是二元对立,也不是掌控与被掌控的关系,而是化陌生为熟悉的过程,是文本意义的参与者,在看书的过程中,好比一场谈话,谈话双方在谈话的过程中互相考虑到双方的感受与观点,形成双向联动的场域,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
第二方面,对哲学阅读的方法论思考。对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罗博士谈到要认识你自己,根据自身的性情选择合适的哲学。在阅读过程中,注重专与博的关系、快与慢的关系、点与面的关系。
谈到阅读什么书目?罗博士认为要阅读经典著作,经典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读开阔视野的书,哲学是一切学科的综合,不仅要读哲学,也要涉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书,打开视野;读给人灵感的书,找一些翻译得比较好、写得比较好的书,激发人的灵感;读自己的研究方向的书,人物研究和问题研究;读无形之书,读自然,读社会,读宇宙,读自己;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思考人与自身的关系,哲学不是晦涩的理论,而发现世界问题的理论。
对于如何读书?罗博士认为要连续性地读,连续性和系统性很强,坚持每天读;关联性地读,即人物关联,书本关联;层次性地读,即由浅入深;计划性地读,即有时间计划;做读书笔记,用笔记转述,进行解释和转注;组织化阅读,即参加读书会。
在提问交流环节。
2020级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黄莉提问到:在我读书的过程中,我有一个困惑就是,当我读同一个文本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会发现自己无法读出新的内容来,想听听学姐的看法?
蔡银银博士回答道:要有概念的敏感。读文本时,可以试着分析这些文本中蕴含了哪些核心的概念,这些概念,是否在其他地方的文本中,也涉及过。两个地方的文本,是否可以互释。它们在一起,揭示了什么问题或思想主题。此外,也可以参考一些学者的相关研究,理解这些学者的研究思路和问题意识。他们的研究,也可以激发你的思考。再读文本时,就可以具体分析这些学者的研究,是否合理。在哪些地方合理,在哪些地方不合理。自己是否能接着目前的研究,做进一步的思考。
2021级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张哲敏提到:在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或者选题前,如何取舍和选择自己的文本?在写作论文时,会遇到瓶颈,如何应对写作瓶颈的焦虑呢?
罗正东博士回答道:一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二得有狠心和恒心,将哲学史上公认最难(难懂,晦涩,不过时)的文本弄懂啃透。焦虑的原因是急功近利,这一定会碰到。想在短时间内拿下经典文本,这是不可能的,应对方法就是不要急,要心平气和的啃文本写笔记做句读,写文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一篇好文章都需要不断地打磨。
蔡银银、冀朋、罗正东三位博士就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进行了经验分享,同时也给予哲学学院学弟学妹们殷切希望与衷心祝福。在博士学长学姐的榜样指引下,希望哲学学院的广大学子们对读书与学习、文章写作与发表的方法上有所体悟有所收获。学术之路漫漫而修远兮,愿哲学学子上下而求索!
至此,本次哲学学院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经验交流会暨研究生学术沙龙到此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