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座主题:“宗教性生存伦理”构架下的超越问题——以儒家和基督教为例
主讲人简介:
田薇,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宗教哲学、宗教伦理学、比较哲学。著有《基督教与儒家——宗教性生存伦理的两种范型》《信仰与理性——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兴衰》《信仰与道德——宗教伦理的视域》《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思亦诗》(随笔集)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诗歌散文数篇,合作译著《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洛维特著)《人是什么——从神学看当代人类学》(潘能贝格著)等。
讲座简介:
立足于形而上学存在论层面,着眼于人类根本的和普遍的生存结构,以一种新的解释构架将儒家和基督教作为“同”一种“宗教性生存伦理”的两种“不同”的形态来处理,“超越”问题在宗教性生存伦理的视域下获得意义解释。
超越性存在是宗教性生存伦理构架中的一个根本的意义维度,基督教和儒家都包含这一意义维度,既指向关于终极而超越的存在者的信念,也指向打破自身有限性存在的超越性活动,其实质是人的有限性存在和无限的终极性存在之间的超越性关系。儒家指向天人关系的超越之路基于天命谓性和人性善论,主张从人到天,自力修养,成德成圣,既是一种存养心性、顺天知命的内求活动,也是一种由内及外、修齐治平、参天赞地的外向活动。基督教指向神人关系的超越之路基于创造-堕落-拯救的生存伦理构架,强调人性的罪性损害了人的自由自救的能力,必须从神到人,从上而下,通过信靠他力救恩,才能获得生命更新和人伦重塑。
无论基督教的神人关系还是儒家的天人关系,其超越的本源存在对人都具有“外在而内在”的意义,而人朝向本源的超越活动则具有“内在而外在”的取向。基督教信仰彰显的“他力”和儒家修养强调的“自力”虽各具特色却也并非绝对,都包含着两者之间的“双向”作用。以基督教为鉴有助于儒家对人自身存在有限性的反思。
主持人:洪 亮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与谈人:闻 骏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白发红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讲师
讲座时间:2025年5月28日15:00-17:00
讲座地点:华中科技大学东五楼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