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刘帅 责任编辑:舒年春
编者按:王晓升老师是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在献身哲学事业的三十余年中,他埋头于哲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在哲学教育上,王老师也投入了相当多的时间精力,除了不断丰富和扩充课堂内容、改变教学形式,他还以读书会的形式辅助学生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
王老师的读书会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名字,但学生们私下愿意喊它“星丛”读书会。“星丛”(Constellation)是阿多诺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阿多诺认为概念中包含着与非概念内容的固有矛盾,即概念背后总有一些非同一的东西无法被概念表达出来,所以我们才会转换语词和修辞来帮助他人理解和领会,概念变成了动态的、开放的概念星丛。王老师的读书会就是一个星丛,它不只是一种学习形式,而且是王老师与学生保持联系的一个中介。
王老师的读书会开启于2020年秋季学期,已经精读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目前刚刚开始阅读胡塞尔的《现象学的观念》。读书会有三个主要目的:首先是为了辅助同学们理解阿多诺的思想。从海德格尔到康德,再到胡塞尔,读书会的阅读内容总是伴随着课堂教学进度而变化。其次是为了帮助学生打好哲学基础。通过阅读哲学经典,王老师期望学生可以熟悉如何严肃地思考和讨论哲学问题。最后,王老师还期望通过一起读书的方式了解学生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动向。参与者的视角具体而独特,往往也是最鲜活的,接下来我们将从学生的角度看看读书会内外发生的那些事。
读书会里有希望
王老师2018级的博士生袁博于今夏顺利取得博士学位,已入职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即使工作再繁忙,她仍然抽出时间来参加“星丛”读书会,因为她觉得在读书会上她的身心得到了放松。袁博是王老师师门读书会最早的一批成员,她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上。鲍德里亚是一位极具反叛个性的哲学家,他极热切地关注社会现实,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等社会热点都被纳入其思想当中。正是由于鲍德里亚思想的跳跃性和复杂性,批判地理解鲍德里亚对于袁博一度变成了一项困难任务,再加上2020年下半年遭遇的一些健康问题,袁博经历了她读博期间的一个低谷。王老师在这时开展的读书会成为了一个通往柳暗花明处的转机,读书会把《存在与时间》定为对象,这段阅读经历对于袁博的学习和生活是双重的拯救。通过阅读《存在与时间》,袁博开始从存在论的视角去反思和研究,她在海德格尔那里找到了鲍德里亚缺乏的和解要素,获得了与鲍德里亚开展思想论战的武器和勇气。同时,海德格尔对现身情态的论述让她深刻地体会到:不能认命!要在生活的挫折和挑战面前挣扎和奋斗,要勇敢地面对死亡,去寻找存在的意义与可能。可以说,读书会把哲学的力量具象化地在袁博身上显现出来,它不是一口鸡汤而是药汤,对于每一个参加读书会的成员来说,它都是一口帮助疗愈的活力源泉。
读书会里有引导
汝东穗目前是武汉大学马哲方向的在读博士生,她是王老师的硕士生,也是读书会的第一批成员。虽然已经进入了另一个环境,但汝东穗仍然坚持参加师门的读书会。她认为读书会不仅锻炼了她阅读原著的基本功,而且拓宽了她的视野,通过阅读重要哲学家的经典,她补充了理解马克思的相关思想背景,并且能够以“回到马克思”的方式进入到哲学研究当中。最重要的是,王老师的读书会是汝东穗坚持学术道路的动力,如果没有老师的读书会,她可能不会有机会深入到这些哲学经典当中,甚至不会把读博深造放在她的人生规划当中。在读书会上,她逐渐摒弃了那些对哲学的功利认识和想法,敢于真正面对内心深处的好奇与敬畏,她在哲学中真正体会到了快乐。
今年是21级硕士、24级博士生徐希跟随王老师学习的第4个年头,作为一名本科非哲学专业的学生,她认为通过师门的读书会,她很快融入了哲学的氛围,进入了硕士生的学习状态,同时也为她后续读博深造打下了基础。徐希跟随王老师精读了《存在与时间》和《纯粹理性批判》。《存在与时间》是徐希真正意义上读过的第一本哲学原著,尽管这本经典的哲学著作以晦涩著称,但王老师用通俗晓畅的语言揭示海德格尔思想精华的过程就像是变魔术一样,总能让她体会到理解文本带来的愉悦。王老师在其课上主要讲解阿多诺的主要著作,比如《否定的辩证法》和《审美理论》,在结束对《存在与时间》的读解之后,王老师带着学生们马不停蹄地进入对《纯粹理性批判》的阅读。在阅读康德之前,徐希主要是沿着阿多诺的思路去理解康德的,对于阿多诺对康德的批评,她存有疑惑:为什么像康德这么伟大的哲学家竟会遭到阿多诺如此激烈的批评,康德的理论是否真那么糟糕?在对《纯粹理性批判》为期两年的阅读中,配合着邓晓芒老师的研究和王老师的讲解,徐希对康德的思想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结合着阿多诺的观念,徐希对哥白尼革命、先验演绎、二律背反等重要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也加深了她对阿多诺的思想本身以及阿多诺与康德思想关联的理解。
读书会里有亲和
祁家欣和贾申奥是华科哲学24级的硕士生,是王老师师门的新成员。贾申奥本科就读于广西大学哲学系,在思考毕业论文时,他偶然间读到了王老师的论文《对自然的恐惧与人类的厄运》,这篇文章对他很有启发,他反复阅读了多次,也对王老师的学术追求和写作风格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他萌生了跟随王老师读硕士的想法。经过刻苦地努力,他终于如愿以偿,在华科哲学开启了硕士旅程。在读书会中,他见识到了老师风趣幽默的一面,他总能举出一些惟妙惟肖的例子来解释理论。而且读书会也并非老师的一言堂,师兄师姐们总是积极地阐发自己的看法,紧张的头脑风暴让贾申奥拥有了一番全新的学习体验。
祁家欣是华科哲学第一届强基计划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她一度对学习哲学感到迷茫,没有从哲学中获得太多的成就感。在王老师课上,祁家欣接触了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她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强烈的社会关怀和老师的魅力所感染,于是以鲍德里亚的符号理论为主题完成了一篇课程论文。这篇论文得到了王老师的肯定,也点燃了她的哲学热情,同时也开启了她与王老师的师生缘。在完成毕业论文时,祁家欣选择王老师作为指导教师,以自律艺术介入社会作为论文主题,在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她顺利完成了这篇论文。在王老师的读书会上,祁家欣一度担心自己水平不足,跟不上。然而王老师总是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内容;师兄师姐的提问也总能切中困扰她的那些问题,师门读书会的轻松氛围很快地拉近了她与老师和师兄师姐们的关系。读书会对她而言不仅仅是一个知识殿堂,更是一个温馨的家。
读书会里有生活
在读书会的内外总是充满了暖心时刻。读书会的形式并不固定,线上和线下都会举行,参加的成员主要是王老师的学生,但也会有感兴趣的师生来参与。在读《存在与时间》的过程中,有一位华科的老教师始终保持着热情,即使是寒假过年期间、在网络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他仍然克服了许多困难来交流和互动。王老师对于读书会也是一贯地认真负责,他并没有因为读书会的非正式性就降低要求,相反,他把读书会当成课程一样对待,每次开始前都要做好充分准备,要备好课。读书会一般在晚上进行,因为王老师白天总有许多工作,但在读书会上很少会看到他露出疲态,他总是精神饱满,声音洪亮,充满力量和激情。在读到一些重要的语句时,王老师会提高音量大声地读出来,随后就是一连串的赞美,仿佛是在欣赏艺术作品。有时他又会把社会现状与阅读过的内容联系起来,用关怀的语调感慨一些令人遗憾的现象。如果读书会在线下举行,他往往会在读书会前与学生们一起去餐厅吃饭,听学生们讲生活中的经历,王老师很少严厉地批评学生,他总是劝导、安慰和鼓励学生,鼓励他们上进,但又避免给他们压力。如果是在线上,王老师总会留出一些时间给学生提问和讨论,也会在结束的一刻毫无例外地祝学生们晚安好梦。在王老师心里,读书会不只是在课堂之外给学生“开小灶”,更是他关怀学生的一种方式。
在王老师身上,学术和生活处在一个奇妙的平衡状态,这在课堂上是很难体会到的。王老师的读书会是一个观察和学习其为人为学的窗口,这里不仅有学问和道理,还有对社会和人生的关怀。它不是王老师自己学生的私有财产,相反,它是开放的,它邀请和期待所有“爱智慧”的人参与其中。
图:“星丛”读书会部分成员合影(2024年9月)
图:风雨无阻的王教授线上读书
图:“星丛”读书会的线下据点——东五楼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