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杨春华 通讯员:张双双 责任编辑:舒年春 徐敏
2024年3月2日上午,为加深大学与高中的有效衔接,落实我校拔尖人才招培管就联动机制,落地教授走进中学名师学子面对面举措,哲学学院徐敏教授应邀深入武汉三中高三年级全体同学做“逻辑的规矩与思维的方圆”科普报告,由高三年级主任蔡贤文老师主持。
徐敏教授由浅入深、循循善诱,他指出,推理是思维的核心构成,逻辑规定推理的好坏标准,只有懂得逻辑的“规矩”,方能画出思维的“方圆”,避免思维的谬误。逻辑学的研究目标是区分好的论证与坏的论证,好的论证包括有效论证、可靠论证、强归纳论证、可持论证等。他通过实例展示了构造论证和评价论证的基本技巧,介绍了“推不出”等常见逻辑谬误。他认为,无论是运用归纳逻辑,还是演绎逻辑,都能够突破我们的已有认知,实现创新,创新性思维离不开逻辑。
报告结束后,三中学子发言踊跃、精彩,提问包括“如果逻辑推出矛盾,逻辑要怎么应对”“逻辑如此普遍和强大,那么逻辑的来源是什么”“哲学和逻辑如何应对虚无主义”等。
徐敏教授一一进行了回应:
关于逻辑若推出矛盾,可以选择质疑逻辑,也可以选择质疑前提。若放弃前提,便不会再导致矛盾。若放弃逻辑,则或者不再能推出矛盾,或者可以径直接受矛盾。这需要对逻辑本性进行非常深刻的哲学理解。
关于逻辑的来源,可有两种回答。根据经验主义,逻辑的出现是为了能够一致地描述人类的推理行为,人类的推理行为先在,逻辑是后来的。根据先验主义,逻辑是先验的,人类的推理行为必须、一定会符合逻辑,逻辑是在先的,而推理行为是后来的。
关于虚无主义,若从外在关系角度看,个体生命是渺小的,人们确会面临虚无主义忧虑。但是,若个体内在角度看,一方面,其意义在于选择,选择了角色,生命便具有了角色意义——学生就要学好课业,老师就要教好课程,工人就要做好产品,农民就要种好粮食。另一方面,选择能力本身便是最大的意义。有选择的能力方能选择所选择的角色,这种能力约等于我们最为敬畏的自己,我们要勇于看见自己,勇于认识自己。
据悉,高考改革后,《逻辑与思维》系部分考生的必修科目。通过此次报告会,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何谓逻辑、逻辑的核心特征。社会需要哲学、哲学服务社会,哲学学院党委将持续组织更多专家、学者走进中学,在高中和我校之间架起、架牢有效沟通的桥梁。3月13日-16日,学院党委书记、分管教学副院长将亲自率团,带领4名骨干教师走访大西北四所高中,开展湟川中学、西宁二中、师大附中、乌兰县一中培养拔尖学子工程系列服务支撑活动,送出《一沙一世界——从沙子到芯片的芯路历程》《逻辑的规矩与思维的方圆》《选科及学科介绍、职业生涯规划》《追着光成为光》等科普、选科、公益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