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动态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动态  -  正文
“哲学小咖聚”第十五期——观影《合法副本》

来源: 时间:2025-03-31 点击量:

通讯员:吴晓璐 摄影:曹欣婕 责任编辑:邓小磊

2025年3月15日18:30,哲学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举办的第十五期“哲学小咖聚”观影活动在东五楼429B举行,本场观影活动由研究生会学术部成员郑斐主持。

第一部分,观影《合法副本》

电影简介:《合法副本》是一部2010年的法国电影。影片围绕英国作家詹姆斯·米勒展开,他在意大利托斯卡纳宣传新书《合法副本》,与读者讨论艺术复制品的价值与原作价值的区别。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了一位做古董买卖的法国女人。女人邀请他共同参观小镇,两人在小镇漫步时,被误认为是一对夫妻,于是两人将错就错扮演一对夫妻,讨论婚姻、爱情和生活的复杂性……《合法副本》是一部充满哲思的电影,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探讨了“理念与现实”、“真实与复制”、“艺术与生活”等诸多命题。

第二部分,观影感想讨论

观看完电影后,同学们围绕《合法副本》这部电影的主题和电影呈现出的矛盾与冲突,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2024级研究生李丹:

詹姆斯的新书讨论的是原本和摹本的关系,在他看来摹本也有价值。后来男女主角从一对陌生人假扮成了结婚十五年的夫妻,这场行为艺术似乎也成为了小镇上刚刚结婚的新人的爱情摹本。一直以来很诡异的一点是:真情里掺了一丝假意人们便会厌恶,假意里只窥得一丝真情人们便会感到动容。观看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怀疑男女主角是不是真的夫妻,他们虚构的事情太过真实,到最后詹姆斯留下来的时候,我竟然感受到了“假”中的“真情”。后来我意识到,当我开始怀疑男女主十五年前是不是真的认识的时候,这部电影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功了。真实与虚构,理念与摹本,导演似乎用电影与观众完成了一次互动实验。我们作为观察者的欣赏角度也一直在变化,慢慢地从戏谑地看待“假扮夫妻”的虚构中真实地感受到了十五年婚姻的现实困境,从而回复到了新书中的这一虚假的真实性问题:摹本能否具有原本所包含的价值?这时的答案已经呈现在每个人的心中。

2024级研究生贾申奥:

电影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婚姻中女性的角色。女主作为一个母亲,她不得不压抑自己的兴趣爱好,照顾孩子;作为一个妻子,她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情感诉求,体贴丈夫。她渴望婚姻,但在真实的婚姻中,她作为一个痛苦的受压抑者而出场,她所能表达的情感是必须与她的身份相符合的合理化后的情感。但在与男主的虚假婚姻中,女主能够暂时摆脱身份的束缚,传达最真实的情感。尽管在这种真实的传达中,会产生许许多多的争执,但它就像教堂的钟声,只有在激昂与舒缓、嘹亮与低沉的张力中才能呈现自身的真实性。正如艺术作品《拉奥孔》,相比于古希腊时期的青铜原作而言,它只是一件复制品。但它却传达出了被合理化的文明所忽视与遗忘的痛苦,这种对痛苦的传达是我们最真实的经验。在这种经验中,我们才能找到真实的、整体的自己。

2024级研究生曹欣婕:

《合法副本》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展现了婚姻的复杂性。影片中的女主人公身处一段“丧偶式婚姻”,她只能独自面对家庭的琐碎事务,同时她又极度渴望爱情与陪伴。在影片中,婚姻被比喻为“无叶的花园”,这也象征着婚姻的美好与现实的矛盾。而在影片的后半部分,男女主角被误认为夫妻并开始扮演夫妻角色,尽管他们只是在扮演夫妻,但彼此之间的互动却激发出真实的情感火花。这场“角色扮演”进一步展现了婚姻中的真实与虚幻,婚姻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对于双方的意义是什么,在婚姻中我们是否真正理解对方,还是仅仅在扮演某种角色?影片的男女主彼此之间有激情的火花,但是在扮演夫妻的过程中充斥着观点的冲突,并试图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想要去改变对方,这也许是导致他们最终无法善终的因素。激情是结合的催动剂,但沟通、理解与包容才是婚姻的稳定剂。

第三部分,主持人总结活动。

活动最后,主持人郑斐同学总结了同学们关于真与假、婚姻与爱情、身份与角色等问题的精彩发言。

哲学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在此真诚地感谢为观影活动提供支持的老师们,也很高兴能在樱花盛开的初春与同学们相聚,共同探讨电影中蕴含的哲学话题。愿“哲学小咖聚”活动能为同学们提供一个交流思想、探索真理的平台,期待下一期活动中再与你们相遇!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主校区东五楼425A 
  邮编:430074 | 电话:(+86)027-87541842 领导邮箱:2005010110@hust.edu.cn
    Copyright 2022 ◎ 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