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4日至6日,“康德《判断力批判》学术研讨会”在武汉荷田大酒店顺利召开。此次会议依托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著名哲学家邓晓芒教授所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德国古典哲学与德意志文化深度研究”,由该课题组主办,集中展示了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和国内康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次会议吸引了国内众多康德研究的专家学者前来参加此次学术盛会,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东北大学、河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多所国内著名高等院校的二十多位学者云集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德国哲学研究专家邓晓芒教授、人文学院院长董尚文教授、哲学系张廷国教授、程新宇教授,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部分老师和学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会议开幕式由张廷国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董尚文教授为会议致精彩开幕辞。董院长首先感谢并欢迎各位参会学者的到来,肯定了康德《判断力批判》学术研讨会召开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当前社会环境谈到了康德哲学研究对构建当今中国社会的正面作用和积极影响。董院长最后指出,康德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公民与和平主义者,他的理论与学说需要我们大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阐发。
简短而热烈的开幕式后,大会隆重邀请邓晓芒教授作会议主题发言。邓晓芒教授作了题为“论康德对机械论自然观的超越”的主题发言。邓教授认为康德在18世纪自然科学机械论占统治地位的大背景下,提出了几种超越机械论的方案。第一种是撇开认识领域而在实践领域另起炉灶,在现象和自在之物、理论与实践之间做出绝对划分;第二种是对经验对象进行反思性的判断力的主观重建;第三种是将反思性的判断力运用于对有机体的整体性把握,将机械论的法则作为手段用来为有机体的内在目的服务;第四种是通过对有机体外在目的的推导而设定一个自然内在的最后目的,将人与人的机械关系纳入合乎道德目的的公民秩序下,从而走向上帝与至善的终极目的。邓教授的发言引发了与会学者关于机械论与目的论的热烈讨论,与会学者争相提问,试图厘清机械论与目的论之间的关系。
在接下来的大会发言阶段,与会学者从各自不同角度来深入研究与阐发康德《判断力批判》。华中科技大学张廷国教授将康德三大批判联系在一起,从这个批判哲学体系的角度指明其中包涵一种先验人类学的意向,其要义就是追求自然与自由在主体中的统一,而正是第三批判调和了现象与物自体,使得自然与自由合一。张廷国教授也同时指出,由于康德批判哲学最终倒向了道德神学,因而对自然与自由的调和并不彻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刘斌老师从语法维度与语义维度来讨论鉴赏判断中的意义问题,认为鉴赏判断同时意味着表达,但表达本身不是意义的根据,后者通过反思才有可能被揭示。通过反思空间与共通感的建构,一种新的意义构造就有了可能。北京师范大学周黄正蜜老师深入辨析康德美学中的崇高概念,试图在优美、崇高与道德感三者的对照中厘清崇高概念的逻辑层次与功能地位,揭示崇高概念中从感性到理性、从对象到主体的反转,及其数学与力学维度交错、激动与静观并存的特性。东北大学的杨山木老师试图从艺术内涵的分析中进入康德“先验方法论”,从中理解康德在形而上学建构中概念证明与艺术象征之间的分歧。西南林业大学的庄威老师认为,“机械的”和“有机的”是目的论批判所借助的一个重要思考媒介,由此合目的性原则才能作为一种理性批判原则来加以应用,但是康德把自然的最终目的定位于人的主观性状的形式方面,也就错过了以感性为出发点的一种目的论方向。北京师范大学的朱会晖老师展示了康德的形式主义与表现理论之间的关系。华中师范大学的白海霞老师重述了目的论上的“哥白尼革命”。苏州大学的李红霞老师重审了国内康德美学研究的七条道路,并详细阐释了康德美学自身发展的演绎研究方式,以及对此的人本主义、现象学和日常生活美学的研究方式。武汉大学包向飞老师透过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美的说明,引申出美是重复与变化的形式。
此外,华中科技大学的邵华老师、西北师范大学的胡好老师、东南大学的刘作老师,分别从阿伦特、叔本华及费希特与黑格尔对康德第三批判评述的角度展开研究。邵华老师援引阿伦特研究专家罗纳德·贝纳尔,将阿伦特的判断理论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认为前期关注的是行为者的判断,后期关注的是旁观者的判断,并试图从两者之间的差距中梳理阿伦特对康德判断力学说的解读,并对其中的存在问题进行反思。胡好老师从叔本华对康德因果性的反驳入手,认为叔本华误解了康德,没有区分时间过程的不可逆和物理事件的不可逆,同时表明叔本华的反驳启发我们提出更有效的反驳。刘作老师试图从费希特与黑格尔对康德的继承中研究康德承认理论,认为两者从逻辑和辩证法的角度加深了这个问题的研究。武汉大学的杨云飞老师力图通过对康德启蒙思维内涵的考察,揭示出康德批判哲学作为世界公民的意义。
会议最后,华中科技大学张廷国教授作闭幕总结。张廷国教授指出,这次会议共提交17篇论文,其中有16篇在研讨会中被宣读,在连续两整天的讨论中,诸位学者既展现了康德哲学的张力,也同时展现出了学术讨论的张力。会议讨论认真而热烈,相关论点论证也非常充分。张教授指出,此次会议讨论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丰硕成果,在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主办的康德批判哲学系列会议[1]中我们大家积累了诸多共识,取得了相当多的学术成果。作为三次会议的主办方,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争取在不远的将来能将三次康德会议讨论的成果以论文集的方式正式出版。最后,张廷国教授热情邀请各位学者来年再来武汉,再来华科,参加德国古典哲学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已经是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关于康德哲学所举办的第三次学术研讨会,部分学者连续三次参加,由衷感慨如此酣畅淋漓的学术讨论是国内学术会议上少有的一道亮丽风景,康德哲学的内在张力在会议热烈讨论中展现地淋漓尽致。同时,与会学者对文本细致而精微的解读与研究,让诸多认真旁听的与会者都深深体会到了康德哲学研究的无穷魅力。在这个满载丰收果实的金秋时节, 有关康德三大批判的系列研讨会就此落下帷幕,相关成果将会被收集整理、编辑出版,从而为康德哲学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更多参考和借鉴。告别是为了再次的相聚,期待来年再见!
[1] 本次会议与2013年11月召开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学术研讨会”,以及2015年7月召开的“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学术研讨会”构成完整的康德批判哲学系列会议,三次会议均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