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慧源哲学茶座第415期||上枝美典教授主讲“托马斯·阿奎那与当代德性知识论”

来源: 时间:2025-05-27 点击量:

通讯员:湃浩  摄影:邹宇轩  责任编辑:舒年春 归伶昌

5月22日下午,慧源哲学茶座第415期、海外名家大讲堂系列第36期在东五楼432举行。来自日本庆应大学哲学系的上枝美典教授受邀作以“托马斯·阿奎那与当代德性知识论”为题的讲座。讲座由张与弛老师主持,胡靖波老师和钟世文老师与谈,袁辉副教授和学院多名硕博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上枝美典教授首先介绍了当代知识论的发展与挑战。对于知识的标准分析将知识定义为“被证实的真信念”(Justified True Belief,JBT)。也就是说,知识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即信念(主体需相信命题为真)、真(命题为真)和证实(信念需要通过证据或理由得到支持)。然而,盖梯尔反例(Gettier’s Counterexample)指出,JTB条件可能不足以保证知识,因正当性与真实性之间可能存在偶然性。

为了应对盖梯尔反例,当代知识论主要分为基础主义、融贯主义、因果理论和可靠性主义。基础主义认为,知识基于不可动摇的“基础信念”(如感知经验),但这一理论却面临“是否存在真正基础信念”及“非信念输入如何推导信念”的质疑;连贯主义认为,知识依赖信念系统的内部一致性,但可能导致矛盾信念(如同时支持有神论与无神论)或脱离经验的妄想被正当化;因果理论强调信念与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链,但难以解释复杂因果(如未来信念)或偶然正确的信念(如真假混杂环境中的判断);可靠性理论认为知识需通过可靠认知过程(如感知、推理)形成,但面临千里眼案例(无理由的可靠直觉是否正当)、新恶魔问题(被欺骗但经验一致时是否丧失正当性)、普遍性问题(如何界定“可靠过程”的粒度)等困难。

为了应对上述理论的困难,当代学界转向了德性知识论。第一代德性知识论是为了解决可靠性理论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而提出的,代表的理论为Goldman的规则可靠理论、普兰丁格的适当功能主义和索萨(Sosa)的德性透视理论。第二代德性知识论则强调聚焦能力,索萨提出知识的AAA结构(准确、熟练、恰当),约翰·格雷科(John Greco)提出SSS结构(位置、形态、情境)。在德性知识论中,安全性(Safety)概念取代了敏感性(Sensitivity)概念,强调信念在可能世界中保持稳定,而非仅依赖因果反应。

上枝美典教授指出,阿奎那将认知理解为被动接收(接受外界形式)与主动建构(理智活动)的结合,现实的理智即现实的可知对象,强调认知主体与对象的同一性,认知是存在的一种完美状态。由于阿奎那认为认知需超越被动接收,通过主动整合确保其可靠性,因此他的思想与德性认识论的“安全性”概念契合。上枝美典教授提出了安全的梦”(Safe Dream)隐喻来说明这一思路:意识演化是对外界刺激的主动响应,知识需在动态建构中保持真实,而非单纯镜像反映。该思路为解决当代的知识论问题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上枝美典教授的分享引发了在座师生的热烈讨论。胡靖波老师和钟世文老师对上枝美典教授的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袁辉副教授和参与讲座的同学们也向上枝美典教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上枝美典教授则进行了详细的回应和解答。

最后,主持人张与弛老师对上枝美典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认为上枝美典教授的分享为我们理解当代知识论的困难和托马斯·阿奎那的知识论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启示。本次讲座在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主校区东五楼425A 
  邮编:430074 | 电话:(+86)027-87541842 领导邮箱:2005010110@hust.edu.cn
    Copyright 2022 ◎ 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