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慧源哲学茶座第412期||马天俊教授主讲“黑格尔与寓言:从马克思的观点看”

来源: 时间:2025-04-25 点击量:

通讯员:谢雨芸 摄影:程聪瑞 责任编辑:赵泽林 舒年春 

4月12日下午,慧源哲学茶座第412期在华中科技大学东五楼432举行。中山大学哲学系马天俊教授应邀主讲“黑格尔与寓言:从马克思的观点看”。讲座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一系主任赵泽林教授主持,哲学学院张建华副教授与谈,哲学学院党办主任舒年春老师以及哲学学院部分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首先,马天俊教授就黑格尔的相关文本对寓言(Allegorie,寓意)进行说明。在《美学》(第2卷)中,黑格尔对“寓言”有明确阐释和评估,寓言的逻辑地位是较低的。从形式上看,寓言属于“比喻的艺术形式:自觉的象征表现”的第二个环节,是艺术的初级阶段。从具体含义上看,寓言的上位概念是“比喻”。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比喻有三个阶段,首先是谜语,其次是寓言,最后才是真正的比喻:隐喻、意象比譬和显喻。在比喻的三个阶段中,寓言居中,因而需要联系其上位概念“比喻”与前一个概念“谜语”加以理解。

在比喻中,意义与形象之间既是分裂的,同时也是彼此关联的。然而,形象与意义之间的联系并不是一种绝对必然的互相依存的关系,即意义与形象的关联并不是事物自身所拥有的,而是被造作而成的。因此,谜语与寓言都不是天然的。谜语是有意识地象征,它使得形象与意义相区别,并有意地隐藏形象的意义。寓言同样不是天然的,但其用意却是要将意义展露出来,让内在的意义外显为某种形象。因此,寓言的首要任务就是把普遍的抽象加以人格化,使得诸如爱、正义、死亡等抽象情况或性质像主体一样出场并表达自身。但寓言造就的主体就其本质而言并不是主体,而只是一种抽象物。在黑格尔看来,寓言的弊端在于被借来的形象本身被意义所统治,只能成为意义的面具,形象本身反倒丧失了具体的规定性,变成一种无个性的空洞之物。具体的主体一旦被抽象的意义统摄,其自身的充盈性和饱满性就被抽空了,因而不成为真正的主体。就此而言,寓言的突出特征就是抽象意义对感性形象的统治。

其次,基于对黑格尔寓言概念的文本解读,马天俊教授谈到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评。黑格尔对寓言的评价并不高:从意义上看,寓言并没有充分地显现意义。从形象上看,用以表意的形象也被抽象性淹没,并不具备独特的个性。马天俊教授指出,马克思一方面认同黑格尔的寓言观,另一方面又据以批判黑格尔哲学。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本中,马克思批评黑格尔将家庭、市民社会、国家当作绝对理念的一个寓言形象,这样的国家并没有作为真实的对象被对待,而只是一个虚假的存在物。马克思随后开展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工作正是研究现实的人、现存的事物自身,由此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最后,马天俊教授围绕 “Allegorie”提出了自己的反思。如果说黑格尔在《美学》中对寓言的批判最终被马克思借来反驳自身,那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经济范畴人格化的阐释是否能够免于《美学》的批判?换句话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表达能否被理解为是一种寓言式的话语?从这个角度看,Allegorie的确能够为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问题提供新的抓手和思路。

马天俊教授的分享引发了与谈人与在座师生的热烈讨论。张建华老师对马天俊教授的讲座内容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从修辞角度解读马克思文本是独辟蹊径,有较大的学术研究空间。参与讲座的同学也提出具体问题向马天俊教授请教,马天俊教授对大家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回应与解答。

最后,主持人赵泽林教授对马天俊教授的精彩讲演表示感谢,认为马老师的讲座为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哲学关系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启示。本次讲座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WechatIMG173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主校区东五楼425A 
  邮编:430074 | 电话:(+86)027-87541842 领导邮箱:2005010110@hust.edu.cn
    Copyright 2022 ◎ 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