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徐希 贾申奥 摄影:程聪瑞 责任编辑:赵泽林
2025年3月15日下午,慧源哲学茶座第406期在华中科技大学东五楼432室以及腾讯会议线上同步举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凤才应邀主讲“历史与救赎——本雅明历史哲学的神学意蕴与革命潜能”。讲座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一系系主任赵泽林教授主持,哲学学院王晓升教授与谈,哲学学院党办主任舒年春老师以及来自校内外的30余名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王凤才教授指出,关于历史哲学的思考,或隐或显地存在于本雅明的所有文本中,直接或间接地与《拱廊街计划》联系在一起。本雅明的历史哲学不仅关涉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主义的关系问题,而且关涉历史唯物主义与弥赛亚主义的关系问题。
紧接着,王凤才教授围绕三个问题,具体分析了本雅明的历史哲学思想。
问题一:“历史”(Geschichte)不是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historische Geschehen),而是“当下”(Jetztzeit)建构出来的“历史星丛”(historische Konstellation)。
王凤才教授详细区分了以上几个德文概念。关于历史、历史事件、历史性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前提性问题。具体来讲,第一,本雅明明确区分了历史主义(Historismus)与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scher Materialismus),主张历史就是过去与当下、起源与目标汇聚而成的星丛。第二,本雅明在佛洛依德区分意识与无意识、普鲁斯特区分意愿记忆与非意愿记忆的基础上,区分了记忆与回忆、经历与经验,主张真正的历史不是通过“记忆”记载的历史,而是与“回忆”联系在一起的历史。第三,本雅明批判历史主义的客观主义历史观,主张只有表达个体体验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第四,本雅明主张建构主义历史观,同时也强调历史的社会制约性。
问题二:历史并非进步的连续,而是废墟的堆积。
本雅明批判历史主义的进步主义历史观,主张历史的断裂性。进步主义历史观的两大关键点(历史连续性意识、线性进步观)都建立在均质的、空洞的时间之上,而历史唯物主义要实现历史观上的“哥白尼转向”,即爆破历史连续性意识,强调历史断裂性。本雅明指出:“从来没有一座文明的丰碑不同时也是一份野蛮的文献”,这句话最能体现本雅明对进步主义历史观的批判。通常,我们认为它出自本雅明的《论历史概念》第7条。然而,王凤才教授指出,这句话在《爱德华·福克斯:收藏家和历史学家》中就已出现。这句话所蕴含的深刻的历史哲学思想,已成为《启蒙辩证法》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这句箴言也流露出,本雅明不仅一般性地批判进步主义历史观,批判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庸俗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概念,甚至批判进步概念本身。本雅明对进步概念本身批判的典型隐喻体现在“新天使”(Angelus Novus)意象中。在历史的进程中,人们看到的是一连串“事件”,但天使看到的是一场真正的“灾难”(Katastrophe)。这个“新天使”就是本雅明所理解的真正的历史学家,即对进步主义历史观不抱有任何幻想的“我们”(历史唯物主义者)。这个意象表明:历史根本不是什么“胜利的叠加”,而是“废墟的堆积”。
问题三:历史并非自然而然的,而是弥赛亚救赎的。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与神学(或曰:犹太神秘主义、弥赛亚主义)的关系问题,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在本雅明那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木偶”(Puppe),只有借助“神学”这个“驼背侏儒”(buckliger Zwerg),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就像蒂德曼所说,尽管本雅明没有说明自己的历史哲学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如何,但也看到了两者的根本区别,即与马克思强调革命的摧毁性不同,本雅明力图将革命的破坏性与历史的救赎统一起来,从而使自己的历史哲学具有了浓厚的神学意蕴与革命潜能。在本雅明的语言哲学、艺术哲学、文化哲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和宗教哲学中,无不渗透着弥赛亚救赎思想。在犹太教修复和拯救传统影响下,本雅明形成了浓厚的弥赛亚主义历史意识。王凤才教授指出“救赎”(Erlösung)是本雅明的核心概念之一,“救赎”问题贯穿于本雅明的全部著作中,尽管成熟时期本雅明的审美救赎不再具有神学意味。
不过,本雅明笔下的“弥赛亚”并不完全是宗教意义上的,它还指一种非宗教意义上的“神秘力量”。由此可见,本雅明在“神学”外衣下,仍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东西。他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眼中仍然有阶级斗争。他强调,历史唯物主义不能在思想中重建“胜利者”的历史,而是催生了所谓进步运动的终结。所以,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历史学家的任务,就不仅是使被统治者、被压迫者和被牺牲者能够继承传统,还要使他们能够创造传统。作为一名反法西斯主义的斗士,本雅明认为只有促成一种真正的“例外状态”(Ausnahmezustand)才能改变我们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劣势)地位。但是本雅明认为无产阶级已不再适合作历史发展的代言人,因为它忘记了自己的本质:一个随时准备复仇的阶级。因而,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革命冒险主义者布朗基进入了本雅明视野。当然,本雅明对他们能否将反叛与革命结合起来持怀疑态度。就是说,“历史的天使”已经不能理解这个碎片化的、由废墟堆积起来的世界,从而既不能“唤醒死者”,也不能“弥合破碎的世界”,那么,这个任务也只能由作为“无产阶级”、“历史唯物主义者”之神学化身的弥赛亚来完成。
最后,王凤才教授讨论了“‘历史’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并对本雅明历史哲学作出评价。
王凤才教授指出,站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通过具体分析本雅明关于历史概念的理解,或曰关于历史哲学的思考,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三个结论:
第一,历史是客观性与建构性的统一。在本雅明眼里,历史并非过去发生的事件,而是当下建构出来的。这涉及到一个前提性问题:历史是客观的抑或建构的?正确的态度并非二者择一。如果说庸俗唯物主义的客观主义历史观可能走向历史宿命论,那么本雅明的建构主义历史观则有可能走向历史相对主义。其实,“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的这句名言说明,历史是客观性与建构性的统一。
第二,历史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在本雅明眼里,历史并非进步的连续,而是废墟的堆积。这涉及到一个核心性问题:历史是连续的还是断裂的?是不断进步的抑或倒退的?对进步主义历史观的批判,是本雅明历史哲学的主基调。这是他对一战以来西方悲观主义文明论强势崛起的响应,在进步主义历史观成为一种被猛烈批判的意识形态这个历史背景下,本雅明批判历史主义的历史连续性思维与线性进步观无疑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他不仅将历史主义与客观主义历史观、进步主义历史观等同起来,而且将历史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对立起来,从而完全否定历史主义。这不仅不符合历史事实,也无助于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当然,也不能真正理解历史。本雅明将历史主义简单地等同于客观主义历史观、进步主义历史观,有简单化、片面化之嫌。本雅明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主义对立起来,以自己重新阐释的历史唯物主义来否定历史主义,也有情绪化、粗暴化之嫌,并且流露出浓郁的悲观主义气息。王凤才教授指出:本雅明历史哲学的基调是悲观主义的,但他并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第三,历史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在本雅明眼里,历史并非自然而然的,而是弥赛亚救赎的。这涉及到一个关键性问题:历史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马克思强调人创造历史的条件制约性,但也承认人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即历史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与马克思不同,本雅明既不看重人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不看重人创造历史的条件制约性,即不重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而是强调弥赛亚的救赎作用。即便这个“弥赛亚”是世俗化了“无产阶级”、“历史唯物主义者”,也不能说是人的能动性。这就清楚地显示出本雅明历史哲学中存在着浓厚的神秘主义因素,赋予了历史唯物主义以救赎功能。
王凤才教授总结道,在关于历史概念的阐释问题上,本雅明既不同于黑格尔史学将世界历史理解为理性精神自我演化的辩证发展过程,也不同于实证主义史学试图寻找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支配着这些历史事件的东西,亦不同于柯林伍德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更不同于凯瑟琳·莫兰的“大多数历史是编造出来的”说法。在这个问题上,本雅明倒是类似于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在本雅明历史哲学视阈中,历史并非过去发生的事件,而是当下建构出来的;历史并非进步的连续,而是废墟的堆积;历史并非自然而然的,而是弥赛亚救赎的。这样,本雅明历史哲学独特之处就在于,不仅反对客观主义历史观,主张建构主义历史观;而且反对进步主义历史观,主张废墟主义历史观;并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主义对立起来——不仅反对历史主义,而且重新阐释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弥赛亚救赎的可能性。可见,本雅明历史哲学弥漫着浓郁的悲观主义气息与神秘主义色彩,但也使无望的历史涌现出希望之光,就像在《论歌德的〈亲合力〉》中所说,“只是因为那些无望者的缘故希望才赋予了我们”。因此,本雅明带有浓厚神学意蕴的历史哲学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它张扬了被历史主义所忽视的历史的另一面,凸显了被牺牲者的历史,从而具有了为被统治者、被压迫者、被边缘化的人呐喊的革命潜能。
简言之,在本雅明历史哲学中,既隐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潜能,又包含着弥赛亚主义的神学意蕴,即本雅明历史哲学介于历史唯物主义与弥赛亚主义之间。
在交流环节,王晓升教授对王凤才教授所讲的内容给予了高度评价。王晓升教授认为本雅明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这里的物是一种真实的、整体的“经验”(Erfahrung),如“妈妈的味道”。这个东西真实的存在于人类文明史当中,但这个经验被遗忘了、被掩盖了。文明的发展使经验的可能性越来越没有了,我们要把这个被压抑的、被忽视的东西拯救出来。参与此次讲座的师生也踊跃地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提问,王凤才教授一一细致地给予了解答。
最后,主持人赵泽林教授对王凤才教授的分享表示感谢,本次讲座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