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慧源哲学茶座第359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袁朝晖主讲“美国宗教现状与热点问题”

来源: 时间:2023-12-05 点击量:

通讯员:徐琳 闻骏   摄影:徐琳  责任编辑:叶金州 舒年春

 

2023年11月25日晚,“美国宗教现状与热点问题”讲座在哲学学院咨议室(东五楼432)成功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编审、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袁朝晖老师主讲。讲座由闻骏副教授主持,归伶昌老师与谈,唐琳教授、袁辉副教授以及相关研究方向学生参与。

78360a2aab4a3d4bbbc778e12e2acff

首先,袁朝晖老师强调“信仰压制”是美国宗教现状中的重要问题。在现实中,信仰与信徒会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因此,国家就需要在管制信仰的积极或消极方面的影响上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信仰压制”就面对着如此的悖论,即是否应该有合法的权利来表达和捍卫任何宗教观点、思想,即使这样的表达可能在“道德”上是错误的,甚至意味着“狂热”。也就是说,宗教极端分子是否也应该有权利在公共讨论中表达他们的观点,不论这些观点会造成心理伤害甚至事实暴力。

微信图片_20231127175621

随后,袁朝晖老师以“宽容空间”的逻辑来解释“信仰压制”的正与反。从最“狭小”的私人空间(个体)到组合的“神圣空间”(群体、社区、组织)再到广义公共空间(社会、政府、国家、国际间)。个体在公共场合进行宗教表达(尤其是极端观点)会涉及到六种情感表达:沉默效应、身份骚扰、情绪困扰、直接侵犯、宗教扭曲、排他性岛屿。在对这六个方面的表现逐一加以分析后,袁老师指出,“信仰压制”问题其实是“新瓶旧酒”。西方宗教改革以来的政治-宗教演进的历史表明,在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里,正常情况下任何诉诸强制的行为都要证成其合理性、必要性和正当性,因为只有“压制”在道德和实践的基础上被排除时,宽容才能成为一种广泛共享的价值,而不是一种特别的政策。在每一种信仰都坚持自身正当性的前提下,一方面,国家在信仰相互冲突的公民中做出选择是超出其限度的;另一方面,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需求要求国家以谨慎的态度看待宗教,因为所有宗教都会具有一种向神圣而非向世俗寻求指导的超验倾向。

此外,袁朝晖老师还针对洛克有关政教关系的哲学思考进行了深入分析。袁老师强调,在当代社会,一个“理智”的国家和政府应保护那些对宗教教义(行为准则)、宗教组织和领导人、或对他们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表达反对的言论,公开处理宗教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比试图压制其公开表达要更为明智。尽管西方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来自于伊斯兰教的挑战,但现在放弃对洛克模式的信任和对自由主义信仰自由的继续拓展,还为时过早。

讲座内容引起现场热烈反响,在座师生就相关问题与袁老师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袁老师一一进行细致解答。最后,主持人对本场讲座进行简短总结,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微信图片_20231127175636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主校区东五楼425A 
  邮编:430074 | 电话:(+86)027-87541842 领导邮箱:2005010110@hust.edu.cn
    Copyright 2022 ◎ 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