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旭 编辑:舒年春 责任编辑:叶金州 杨海斌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仁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2021年6月21日晚7:00,在哲学学院玄悟房(东五楼435),清华大学黄裕生教授应邀做客慧源哲学茶座(第284期),作了以“真爱与亲亲”为主题的讲座。林季杉副教授主持。学院党委书记杨海斌、副书记闫俊懂、院工会主席闻骏副教授、院长助理叶金州、张廷国教授、王晓升教授、陈刚教授、袁辉副教授、张若愚老师和学院部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参加。
讲座从保罗的话开始:“爱是恒久忍耐,又有仁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新约·哥林多前书》第13章)黄教授指出,自夸、自大是把自己和他人放进一个由尘世物所决定的等级体系中来看待,在这个体系中,比较的只是人身上的有限的事物,没有真正的“人”存在。只有把自己从这种体系中解放出来,不再从这种等级体系中去理解他人,将他人理解为“他自身”: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一个自由的存在者,才能做到“爱”。在经验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但我们不仅仅是这些角色。在理解他人和自己时,要退出一切角色,看到每个人的本相都是自由的存在者。真爱就在于让他自由,尊重他的自由。
黄老师认为,这种“真爱”也是儒家“亲亲”的基础。传统的观点认为亲情关系是自然关系,但是亲情并不来源于血缘。父子关系是一种伦理关系,“父慈子孝”对父亲和儿子都提出了要求,这种要求的基础就是“真爱”,因为我们应当爱他人,所以父当慈、子当孝。孔子强调“孝”最重要的是“敬”,这正是基于爱的要求。亲情是在爱的过程中产生的,亲情越来越厚,使得我们忘记了亲情来自于爱。所谓“齐家”,就是在家庭中贯穿爱的普遍性原则,这样亲情才得以是正当的。
林季杉老师对讲座进行了点评,张廷国老师就自由的概念补充了自己的看法。同学们也踊跃地向黄老师提出了很多问题,黄老师一一仔细作答。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