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东湖高新区党工委组织部邀请哲学学院张廷国教授讲授“哲学与人生”

来源: 时间:2021-03-31 点击量:

通讯员:舒年春 编辑:叶金州 责任编辑:杨海斌

2021年3月26日晚上,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组织部和党校的邀请,我院张廷国教授在东湖高新区党工委组织部举办的干部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上,做了一场题为“哲学与人生”的专题讲座。

在讲座中,张教授围绕哲学是什么、人是什么、好的生活、哲学与领导艺术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就哲学对人生的影响以及人生对哲学的需求,与学员们分享了自己的体会与感悟。

关于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张教授简明扼要地向学员们介绍了哲学的四种含义:作为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哲学;作为“爱智慧”的哲学;作为“科学”的哲学;作为人生智慧的哲学。

关于人是什么的问题,张教授首先浅显易懂地阐述了马克思对人的理解。张教授基于对马克思文本的理解,着重阐发了马克思关于人的两个命题:人是“类存在”以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为人是“类存在”,所以人在其本质上不同于动物,如果说动物的存在只有一个物种的尺度的话,那么,人的存在则是两个尺度:一是任何物种的尺度(科学的对象);二是人类自身固有的尺度(价值的和审美的对象)。因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的本质就在于他的社会性,在于他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而非局限于某一种关系,在于他的历史性和具体性。此外,张教授还简要介绍了当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人的理解。张教授认为,在对人的理解上,海德格尔与马克思有着相似的看法。海德格尔对人的定义是:人是“此在”,此在就是“在世界中存在”。既然人是“在世界中存在”,就意味着人的生存要与周遭世界打交道,就要为对象世界操劳,为他人操心。

关于好的生活,张教授首先回顾了康德提出的哲学问题。在康德看来,哲学不仅要解决“我能够知道什么”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解决“我应当做什么”“我希望什么”的问题,而上述三个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问题,即“人是什么”的问题。因此,作为一个社会性的、历史性的人,他的追求不可能只是简单地活着,而是要过一种好的生活。好的生活的标准不能仅仅体现在“我能够知道什么”“我能够做什么”,而更应该体现在“我应当做什么”“我希望什么”。接下来张教授给学员们介绍了一段苏格拉底死前的最后对话,这段对话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探讨:作为个人,我究竟应该过一种怎样的生活?苏格拉底的回答是:不要盲目听从大众的意见、坏的意见和外行人的意见,而要学会听从少数人的意见、好的意见和内行人的意见。因为真正了解事情真相的往往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大众而是少数人;坏的意见更多是出于冲动而缺乏理智的思考,好的意见则是深思熟虑的、经得起理性检验的意见;外行人的意见会让你误入歧途,内行人的意见则有益于你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在涉及到正义与非正义、是与非、善与恶、荣与辱等问题时,人们更应该如此。

讲座的最后部分,张教授以哲学与政治的关系为切入点,全面阐发了哲学对于政治生活的指导作用,并且结合历史上中外政治家(主要是毛泽东和亚历山大)的生活实践,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哲学虽然不等于政治,但政治实践一定离不开哲学。如果说哲学是教人以经得起烦恼、痛苦和磨练的人生境界之学,那么,提升干部的领导素质和综合能力就是要提升他的人生境界。

 

最后,张教授以毛泽东的一句话“我劝同志们要学哲学”为结语结束了本次讲座。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主校区东五楼425A 
  邮编:430074 | 电话:(+86)027-87541842 领导邮箱:2005010110@hust.edu.cn
    Copyright 2022 ◎ 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