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0日晚7:00,东五楼435,中山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张伟教授做客“慧源哲学茶座”,作了题为 “‘爱的秩序’与‘心的逻辑’——从奥古斯丁、帕斯卡尔到舍勒的‘西方心学’”讲演,哲学学院张廷国教授主持,哲学学院闻骏、王亚娟、舒年春,以及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活动。
张伟教授的学术兴趣是西方伦理学,他从中世纪研究德性的代表人物——奥古斯丁入手展开讨论,指出奥古斯丁关于德性最简明、最贴切的表达就是“爱的秩序”,并在爱的秩序基础上讨论伦理和宗教问题。张伟教授接着讨论了帕斯卡有关德性问题的观点。帕斯卡作为对德国思想具有显著影响的法国思想家,延续了奥古斯丁的传统,指出有三种不同的秩序:肉体的秩序、精神的秩序和诚爱的秩序,三种秩序彼此之间相距甚远。其中,诚爱的秩序亦即“心的逻辑”,是最原初的真理,是德性生活的基础,而非笛卡尔主义所强调的理智的秩序。张伟教授接下来介绍舍勒在“爱的秩序”上对前述两人的继承和发展。舍勒从现象学出发提出了价值先天的观点,认为所有秩序在根本上就是价值秩序,并对“爱的秩序”做出了更加细致和精微的描述。张伟教授认为,伦理道德在根本上就是对爱的秩序进行反思的结果;在“爱的秩序”上,从奥古斯丁、帕斯卡到舍勒的发展,通过赋予“心”超出理智部分的情感和价值部分,而使伦理学在人格生成与人类命运两个方面呈现出深切的现实关怀。张伟教授在历史梳理的基础上,用儒家的“心学”来比照西方的德性理论,认为“西方心学”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域。

图:2020年11月20日 张伟教授讲座现场
张廷国教授发言,充分肯定了张伟教授对“爱的秩序”的讨论,认为这一研究可以溯源至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对德性的定义摒弃了灵魂中欲望和情感的部分,而“爱的秩序”的讨论是对亚里士多德传统的补充。张伟教授感谢张廷国教授对其研究做出的更高定位,并对中西心学的比较做了补充性说明。
最后,师生就舍勒现象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差异、帕斯卡与理性主义的关系等问题,与张伟老师进行了交流。
通讯员:王亚娟 严文杰 编辑:舒年春 责任编辑:杨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