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韦国强)11月18、19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焦国成教授应邀在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432会议室分别为我系师生开展了题为“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社会历史使命”和“‘十论说’——中国传统伦理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两场讲座。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韩东屏教授主持了这两场讲座。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程新宇教授、舒年春老师,李明书老师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的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在题为“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社会历史使命”的讲座中,焦国成教授首先提到,现在许多通行的伦理学研究都将伦理学定义成“关于道德的学问”。关于道德,一个广为接受的说法是“道德……总是要以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提。”但是,焦老师认为,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自我牺牲当然是一种道德的行为,但是它不能被用来当作评判一个人或行为是否道德的前提。一旦将自我牺牲当作一种衡量道德与否的标准,那么不自我牺牲就意味着不道德。这似乎在说一个人要做一个道德的人,他就一定要自我牺牲,并且要不断自我牺牲。这显然违背了道德的本意,因为道德始终是用来造福于人,而不是用来伤害人类的。在焦教授看来,伦理学的学科性质,以及它的使命应当围绕“善”展开。为了追求整个共同体的善,伦理学应当着眼于无数人普遍认同的情感,并以此制定伦理标准,用来规范所有人的行为,造福整个人类。
在“‘十论说’——中国传统伦理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一讲中。焦教授首先谈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得空前丰富。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如何追求一种善的生活,如何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的人伦关系,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伦理难题。焦教授认为,过去儒家所倡导的“五伦说”在当代仍有其积极含义。我们可以通过对其具体的实现方式以及其内在的伦理关系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但是这五种伦理关系只是对过去社会的人伦关系的总结和概括。而在当下的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延伸出许多新的社会关系。如何确定和规范这些新的关系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焦教授构想了一种“十伦说”的伦理学,是在原有的五伦基础上又添加上新的五伦。它们分别是“人我有礼”、“人机有差”、“前后相传”、“族群有合”以及“天人有和”。
在上述两场讲座中,韩东屏教授分别对焦国成教授的讲座内容进行了点评。参加此次活动的各位老师也与焦教授就讲座的部分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焦教授的讲座使大家对伦理学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