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陈静研究员应邀到哲学系讲学

来源: 时间:2018-11-21 点击量:

(通讯员罗启权)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陈静研究员应邀于11月13、14日下午,在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432教室开展了题为“中国哲学观念的歧义”和“中国哲学论人性的真与善”的学术讲座。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李耀南教授、赵建功副教授分别主持了讲座,白辉洪博士、李明书博士、舒年春博士以及哲学系的部分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在“中国哲学观念的歧义”一讲中,陈老师主要对中国哲学中的“自由”观念进行了厘清。陈老师认为,中国哲学史上的“自由”一词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末年郑玄的《礼记》注文和赵岐的《孟子注》。《礼记》卷二说:“帷薄之外不趋。”郑玄注:“不见尊者,行自由,不为容也。”《礼记》卷三十五又说:“请见不请退。”郑玄注:“去止不敢自由。”意即“随心所欲,自己做主”。故这种自由是一种“无关系的自由”,不涉及他人,处于“帷薄之外”;一旦与他人有关,就涉及到了安排人际关系的礼仪和制度,处于“帷薄之内”,这时候就必须遵守制度而“去止不敢自由”。这个意义上的“自由”发生在不允许自由的制度之下。近代以降,中国哲学中的“自由”增加了它原本没有的“权利”之义,蕴含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即出现了对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权利边界的划分。陈老师认为,只有当“自由”完全摆脱了身份制的传统社会关系,成为人参与社会生活的价值基础和公共意识时,“自由”的现代意义才能得到真正彰显。

在“中国哲学论人性的真与善”一讲中,陈老师主要梳理了儒家以“善恶”,而道家以“真伪”论人性的两种思想脉络。陈老师认为,儒家“以善论性”,重视人的社会属性。而道家“以真论性”,重视个体生命的自适与自由。通过研读《老子》,我们可以看到“真”的含义有两种,其一是物之实在为真,其二是质之纯朴为真。“真”之第一义使道家在生命的本质上规定人性;第二义则使道家以素朴、清净、和悦来规定人性。从《老子》到《庄子》再到《淮南子》,道家的人性思想从“真”到“显真”,再到“保真”和“返真”逐步完成了它的逻辑建构。为此,陈老师还特别修正了她早期的一个观点,转而认为《庄子》中已经有丰富的“返性”思想,并非《淮南子》中才有从反面“求”真的义理。

讲座中,陈静研究员还与各位老师和同学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同学们认为,陈老师的讲座使大家对中国哲学中的自由观有了更丰富的理性认识,受益匪浅。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主校区东五楼425A 
  邮编:430074 | 电话:(+86)027-87541842 领导邮箱:2005010110@hust.edu.cn
    Copyright 2022 ◎ 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