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6日,应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的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张曙光于华中科技大学东五楼人文学院会议室开展了一次有关“物竞天择与世界大同”的讲座。参加讲座的有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的董尚文教授、程新宇教授、李耀南教授、张建华副主任、廖晓炜副主任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的同学们。
张曙光教授说他之所以选择以“物竞天择与世界大同”作为这次讲座的主题,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他对于最近读过的三本书而所做的感想。这三本书分别是严复的《天演论》、谭嗣同的《仁学》以及康有为的《大同书》。张曙光教授陈述了他对于“物竞天择”所代表的生物界的自然选择、人类社会的社会选择以及大同观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他认为我们应该思考以下三个重要的问题: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与后来被人们运用到社会的达尔文主义(达尔文的社会论)是否可以划等号?马克思对于这样一个唯物史观以及依据唯物史观所提出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背后的东西是不是一个社会选择,是的话,它与自然选择之间是什么关系?即便是道德和宗教,它们本身有没有一种自然选择和社会选择的意义?
张曙光教授认为社会选择中其实包含自然选择的性质,即社会选择不是靠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所设计出来的,社会中的每个人会基于自己的需要而不约而同地实行一种合作方式。他进一步强调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并不就是“优胜劣汰”、“强者生存弱智淘汰”这样一个观念,这不仅仅是一个为强者张罗的理论,有时候弱者和强者之间是可以形成一种互补、共生的关系的,这也类似于中国传统观念中的“相克相生”。张曙光教授还指出,社会选择其实就是自然选择进入到人类社会之后的一种转换,但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转换,因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人有意识。正因为人有意识,人对自己个体的生存和种类的繁衍就不完全是一个自在的本能的过程,而变成了一个可以靠自我意识调节的过程,但动物界对于这样一个过程是可以本能地进行的,因为他们并不存在“个体”的概念,谁都可以被取代。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社会选择是自然选择的转换形态,但它并不能被当成是自然选择的延续。张曙光教授最后说,人确实是来自动物界,因而人无法完全摆脱动物界,所以人从生活实践中所生发的那些观念就不可能不服务于自己的生存发展、繁衍的需要,不得不承认这是人们生存过程中的一种手段。
作者:朱思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