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7日,慧源哲学茶座第181期,董毓老师讲演“哲学研究与批判性思维”。讲座由徐敏老师主持。徐老师介绍了慧源哲学茶座的历史,并介绍了董老师的科学哲学和批判性思维教育背景以及对中国的批判性思维教学和推广的重大贡献。董老师的讲演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自己的求学经历。第二部分举例说明批判性思维是哲学的精髓,并说明哲学思维中的核心性的批判性思维要素。
第一部分:求学经历。董老师是华中工学院的本科生,所在班是1978年的华中工学院自然辩证法师资班。这是大概二十个数学基础较好的文科尖子生组成的特殊班。班里同学同时隶属其它学院,学习科学或技术,董老师学习的是无线电。1982年毕业后,在陈克金老师的推荐下,在武汉大学教学,并于1985年成为江天骥先生的在职研究生。两年后,赴伦敦经济学院做访问学者一年,并进行硕士学习一年,1989年拿到MSc(理学硕士)。在那里的求学过程中,董老师深刻意识到批判性思维对哲学的重要性,但当时的他不懂推理细节、不会反驳、不会构造反例。他声称,虽然见证了诸如波普尔等大师的现场版哲学工作坊,但并未深刻领略哲学的精髓。随后,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董老师同批判性思维领军人物David Hitchcock学习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方法论,并拿到哲学博士学位。在那里,他逐渐把握了批判性阅读和思考的技巧,并在分析哲学期刊Russell:the Journal of Bertrand Russell Studies上发表论文“Russell on Chinese Civilization”。然而,董老师并不认为当时他便已经真正把握了哲学写作和发表的逻辑。他认为,反例不但是科学的推动力,也是哲学的推动力,但哲学写作对中国学生而言更加困难,因为此外还需要语言和写作的技巧。董老师曾经基于麦克斯伟的电磁理论针对某个显赫的科学哲学理论成功构造反例 。他也曾撰文投稿至Synthesis,审稿意见是修后发表,需要修改的主要理由是英语表达。基于对哲学思维技巧的把握和在国际期刊发表的漫长周期,董老师选择放弃学术之路,进入企业做高级工程师,这样一做便是二十年。二十年中,董老师并未放弃学术思考,他搜集了大量的批判性思维应用的案例,都是企业中的实践案例,非常珍贵。作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的客座教授,董老师已经为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讲授批判性思维近八年,并出版了一本理论性的批判性思维教材。并打算明年再出版一本企业应用导向的批判性思维教材,预计会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第二部分:批判性思维与哲学。董老师以知识的定义主题为例,说明构造反例对哲学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版本的知识定义是提供三要素充分必要条件。Gettier首先针对经典定义提供两个反例:“得到工作的人”和“福特车”。为了消解反例,哲学家建议辩护的根据必须为真。为了避免进一步反例,要求辩护的根据和结论之间被要求具有因果关系。再进一步,为了避免反例,要求根据与结论之间具有最佳解释关系。更进一步,为了避免反例,要求所涉命题是未被驳倒的辩护信念。通过该认识论议题的历史分析,董老师指出,反例是哲学的真正推动力。他认为,哲学的精髓的是批判性思维,其中两种技巧最为重要,一个就是构造反例,另外一个是寻找隐含假设。
互动阶段,张瑛老师对董老师讲演赞叹不已,认为董老师已经将“知识论”和“批判性思维”两个领域讲“活了”,并期待针对企业实践的批判性思维教材。外语学院都老师针对批判性思维和逻辑之间的关系提问,是否逻辑学学不好便学不好批判性思维?同学们的问题涉及构造反例中的创造性、企业中的批判性思维案例、孩子的批判性思维等。董毓老师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解答。现场师生纷纷表示讲座含金量大,受益良多。
徐老师表示,董老师的讲座内容是给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学生的“特供”,在其它地方从来没讲过;基于哲学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哲学老师要教出原汁原味的哲学,任重道远,哲学学生要学好哲学并做出哲学成果,任重道远;哲学师生要艰苦地将讲道理进行到底,同样任重道远。
通讯员: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