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慧源讲座137期:尼采的权利意志

来源: 时间:2014-06-04 点击量:

2014年5月29日上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哲学教授汉斯·费格尔博士(Hans Feger)应邀做客我系,为学生带来了一场题为“Nietzsche’s Will to Power”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邓晓芒担任主持,南京大学德语系老师李双志担任陪同翻译。

讲座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个部分中,费格尔教授讲解了谢林对神话过程中中国宗教信仰的诠释。在他看来,谢林的唯理论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关于虚无的哲学。虽然唯理论哲学以主体为基础建构世界,但是理性必须认识到其自我认知的基础不得不建立在一种不可被获悉和不可被支配的基础上。由此,谢林不仅以黑格尔的建基性理论预设为出发点攻击了黑格尔,并且还试图用一个新的关于宗教的概念来超越后者。这个新的概念也使他在其对中国思想的估计中,以及在他于宗教的关系中有了一个新的定位。与黑格尔将智慧与历史相联系从而否定中国的宗教性不同,谢林认为智慧并不是历史性的,而中国的神诞过程没有沿着宗教的线索得到开展,宗教性的领域渗入政治和伦理领域导致了“天之精神”的世俗化。一方面,皇帝作为世界的君主为天代言,国家成为了非人格的宇宙秩序;另一方面,外在的国家反转为作为权威的天,作为后果,世俗和外界的东西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成为了主导。谢林以星象宗教为原型,解释了中国的宗教原则进入绝对国家的“转化”,藉此表明:虽然中国具有作为原型的第一原则,即“纯粹的一”,但这一原则的中心是瘫痪的。邓晓芒教授就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点疑惑,在他看来,谢林在一定意义上并未抓住中国哲学的要点,中国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没有纯粹理性的萌芽,而是这种萌芽或许在种种历史境况中被其他多方力量抑制了。西方人关注“从哪里来”,而中国人则关注“回到哪里去”。

 

费格尔教授在讲座的第二部分集中探讨了尼采与克尔凯郭尔哲学中的“重复”问题。“重复”这一“时间的事实”在颠覆线性时间观的同时,更多地维持着某种并非哲学而是文学的反思形象。重复切分了“原作”与“复制品”,在流逝的差异中自我解构。费格尔教授用细腻的语言描述了克尔凯郭尔的《重复》以及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的时间风貌。对“重复”的阅读被引向了克尔凯郭尔和尼采在对待“重复”问题的异同上。在他看来,同样是超越,克尔凯郭尔的“重复”指向一种宗教性的激升;而在尼采那里,“重复”则保持在内在世界之中,作为通向真正重复的桥梁,是一种超越的过程。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实现这种超越的力量总是伴随着恐惧和全然无望的情感。最后,费格尔教授抛出了一千零一夜的典故。苏丹由于害怕背叛立誓在新婚翌日杀掉每一任妻子。山鲁祖德为了终止重复的杀戮自愿嫁给了苏丹。她每晚讲给他一个故事,并总在黎明之前假托睡意把结尾留在下一个夜晚。好奇之下,国王不得不得留住山鲁祖德的性命。本来可以一直重复下去的生活却在第一千零一夜以国王的收回成命为终结。由此死亡的时间经验和生命的时间经验在重复中轮转,而这种表现方式正是文学艺术不可替代的功能和魅力。

邓晓芒教授戏称,故事不妨以国王在重复的好奇中焦灼地煎熬而死为结束。其后,同学们就时间观的图示,时间经验,科学、文学与哲学的功能,理性与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及精神分析学等方面与教授们展开了热烈讨论,讲座在思想的共鸣与交锋激荡出的火花中落下了帷幕。

通讯员:朱睿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主校区东五楼425A 
  邮编:430074 | 电话:(+86)027-87541842 领导邮箱:2005010110@hust.edu.cn
    Copyright 2022 ◎ 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