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黄莉 摄影:郭乙 朱李缘 编辑:舒年春 责任编辑:闻骏 杨海斌
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优良传统,落实习近平对老龄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学校《关于做好2021年重阳节“敬老月”系列活动的通知》,哲学学院党委精心部署,由学院工会联合党委办公室、硕士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开展了主题为“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的哲学学院2021年重阳节“敬老月”活动。
“哲思心语启心智”——师生座谈会
10月13日上午9:30,黄见德、王炯华、殷正坤老教师抵达东五楼432,党委领导班子、工会委员与部分研究生一同迎接。党办主任舒年春主持座谈会。学院党委书记杨海斌、副书记闫俊懂、副院长徐敏、工会主席闻骏、院办主任邹维瑁、辅导员邓小磊、郭乙等参加活动。
会上,杨海斌向各位老教师简要汇报了新近成立的哲学学院的良好发展态势,特别提到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华中大哲学学科师均论文排全国第三、科研经费排全国第四。“新枝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哲学能取得这些成就离不开各位前辈的努力和奉献。
接着黄见德、王炯华、殷正坤三位老教授依次发言畅谈历史、现在的工作状态以及对莘莘学子的祝愿。
黄见德教授是获得“光荣在党五十周年”勋章的老党员,他回顾了自己的学术生涯,围绕西方哲学东渐进行西学东渐研究,不辞劳苦登门采访相关学者,集腋成裘,发表了一系列成果。其中《西方哲学东渐史》(200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我国第一部全过程地与系统地论述西方哲学东渐的成果,得到了从事西方哲学研究学者的欢迎;《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导论》(2001年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获得2004年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入选“中国文库”第三辑,2007年由中国出版集团再版发行。现在年届九十,虽然听力、视力不佳,但依然坚持进入图书馆阅读文献,继续其西学东渐研究。
王炯华教授主攻现代中国思想史,他讲到他40岁才走进哲学大门,至今为止40多年,出版发行的文字不下600万字。他在老一辈学者的熏陶下,非常珍惜自己的学术生命,回忆了在学院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他还讲到,因为年岁逐增,不能坚持熬夜了,但是基本上还能保持每天8小时以上的工作状态——阅读文献、思考问题,以勤补拙。王教授关于李达的研究在国内外学界有一定影响,其撰写的《朱九思评传》是人们了解新中国高等教育缩影——华中大办学历史的必备参考文献。还对学生表达了对华中大、哲学学院浓浓的爱意,特别是对华中大传承至今的尊师重教传统表示感激和欣慰。
殷正坤教授善抓学术前沿与热点,如数家珍地提到了自己的代表性成果:专著《科学哲学引论》(与导师邱仁宗教授合著)、论文《虚拟与实践》连续获湖北省第第二、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1年、2003年),国内第一个撰文介绍合成生命、介绍邦格的科学唯物主义等。在回顾拼搏的院史时,他具体而生动地谈到华中大团结务实的校风以及九思老校长对学校建设和校园管理做出的重要贡献。尊师重教在华科不是口号,而是融入到制度体系中,落实在行动上,身处华中大,大家能感受到各个群体对于老师、学生的尊重和服务。
现场讲述的华中大后勤、行政服务师生教学、学校尊师重教的传统的实例将座谈会推向了高潮,在活跃的气氛中,与会人员纷纷谈起了自己的华中大故事。
座谈会上,学院师生为老教师送上鲜花、贺卡以及带有学院标志的书包,祝愿老同志健康长寿、生活幸福。
王炯华老师还赠送其新作给学院资料室。
“袅袅秋风惹人醉”——师生游校园
座谈会之后,趁着秋高气爽,老教师们在部分师生的陪同下,边走边谈,欣赏校园秋景。到达世界文化名人园,看到涂又光先生的题字,老教师们从涂先生的求学过程和学术研究上给我们讲述了其传奇经历。在醉晚亭,一同看岸边树影行人、湖面水色丛花,体会“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感悟“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硕士研究生第一党支部黄莉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即将迎来华中大七十华诞,值此盛世,与智者交流学术、人生、党史、校史,恰逢其时,意义重大。我们不仅近距离感受到华中大人兢兢业业、严谨治学的精神,也体会到建校以来华中大团结务实、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