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教育
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正文
《政治哲学》课程教学大纲

来源: 时间:2018-03-12 点击量:

一、课程名称(中英文)

中文名称:政治哲学

英文名称:Political Philosophy

二、课程代码及性质

专业基础课

必修

三、学时与学分

总学时:48(理论学时:48学时;实践学时:学时)

学分:3

四、先修课程

先修课程:无

五、授课对象

本课程面向哲学专业学生开设

六、课程教学目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和作用)

使学生初步掌握主要的政治哲学理论与分析方法,初步具备识别与提炼具体实践生活中政治问题的能力,并能应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逐步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专业哲学的学术训练,提高其批判性分析与写作能力,为有志于从事哲学研究的学生夯实基础。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

课程重点:各派政治理论的基本逻辑

课程难点:理论实际相结合分析论证

八、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专题讲授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 + 学生读书报告

九、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一)导论:为何政治哲学,何为政治哲学?(教师课堂教学学时(2小时) + 学生课后学习学时(*小时)

教学内容:政治哲学的价值与必要性;政治哲学的基本内容、任务和方法

课后文献阅读

课后作业和讨论

(二)辩护之谜(教师课堂教学学时(2小时) + 学生课后学习学时(*小时)

教学内容:辩护在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对辩护的质疑与辩护

课后文献阅读

课后作业和讨论

(三)共同善的观点(教师课堂教学学时(2小时) + 学生课后学习学时(*小时)

教学内容:政治社群、公与私,共同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观

课后文献阅读:《理想国》

课后作业和讨论

(四)功利主义的观点(教师课堂教学学时(4小时) + 学生课后学习学时(*小时)

教学内容:功利主义的基本逻辑;功利主义的基本困难;功利主义的共同善观念;完善论式的辩护思路

课后文献阅读:《功利主义》

课后作业和讨论

(五)社会契约论的观点(教师课堂教学学时(6小时) + 学生课后学习学时(*小时)

教学内容:社会契约的基本意涵、对辩护的贡献方式、基本概念框架的分析;霍布斯、洛克、卢梭、罗尔斯的契约论

课后文献阅读:《社会契约论》

课后作业和讨论

(六)资产和财产(教师课堂教学学时(4小时) + 学生课后学习学时(*小时)

教学内容:财物分配原则、分配正义、右翼自由主义的正义观(哈耶克、诺齐克),为何要抛弃右翼自由主义

课后文献阅读:《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

课后作业和讨论

(七)经济正义(教师课堂教学学时(6小时) + 学生课后学习学时(*小时)

教学内容:社会正义的概念、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全球正义

课后文献阅读:《作为公平的正义》

课后作业和讨论

(八)权威(教师课堂教学学时(2小时) + 学生课后学习学时(*小时)

教学内容:无政府主义的挑战、权威的合法性

课后文献阅读

课后作业和讨论

(九)自由(教师课堂教学学时(6小时) + 学生课后学习学时(*小时)

教学内容: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共和主义的自由观、伤害原则

课后文献阅读:《自由的两个概念》《论自由》

课后作业和讨论

(十)民主原则(教师课堂教学学时(4小时) + 学生课后学习学时(*小时)

教学内容:民主理想;为民主所做的典型辩护

课后文献阅读

课后作业和讨论

(十一)多元主义(教师课堂教学学时(6小时) + 学生课后学习学时(*小时)

教学内容:价值多元论、宽容与尊重、中性政治、公共理性

课后文献阅读:《作为公平的正义》

课后作业和讨论

(十三)(激进)批判理论(教师课堂教学学时(4小时) + 学生课后学习学时(*小时)

教学内容:无情的批判;卢梭、马克思、福柯;政治哲学的作用

课后文献阅读:《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课后作业和讨论

十、教学参考书及文献

教学参考书:

1、《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Philosoph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出版,Colin Bird

2、《政治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杰弗里*托马斯(Geoffrey Thomas)著,顾肃 等译

课外文献阅读:

1、《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译林出版社,戴维*米勒(David Miller)著,李里峰 译;

2、《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著,姚大志 译

3、《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商务印书馆、卢梭(Rousseau)著

4、《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卢梭 著

5、《理想国》 柏拉图 著

6、《功利主义》密尔 著

7、《论自由》 密尔 著

8、《自由的两个概念》 伯林 著

9、《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 诺齐克 著

十一、课程成绩评定与记载

课程成绩构成(建议由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形成性评价中平时成绩所占比例要加大):

课程成绩=课堂互动(15%+课后文献阅读(15%+终结性考试(70%)(可不限于前述构成类别)

终结性考试形式:论文





大纲制定:政治哲学 课程组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主校区东五楼425A 
  邮编:430074 | 电话:(+86)027-87541842 领导邮箱:2005010110@hust.edu.cn
    Copyright 2022 ◎ 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