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动态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动态  -  正文
“哲学小咖聚”观影哲思“春风化雨”

来源: 时间:2020-12-12 点击量:

11月29日,哲学学院“哲学小咖聚”(第二次)在东五楼435举行,哲学学院十多名研究生观影交流“Dead Poets Society”,交流主题“教条”,主持人谢玲同学。

谢玲对这部电影进行了介绍,提炼出关键信息: 贵族学校,四大信条“传统、荣誉、纪律、卓越”,压抑,新老师John,书,操场,“oh Captain, my Captain”。电影结束后,由主持人组织进行讨论,同学们交流了自己的观点:

汤泽泽:尼尔的离世,哪些人有责任?尼尔的父亲剥夺了他热爱的表演,用教条来压制尼尔的自由与理想,尼尔自己也需要负责任。影片中老师的教育方式有问题,鼓励反抗传统有积极意义,是对学生的自由思想启蒙,单他只教会学生敢于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没有告诉他要承担的后果。

全媛媛:电影原名有多种译法,比如“春风化雨”“死亡诗社”“古诗社”。“春风化雨”更能凸显教育的主题,尼尔的父亲以及教导主任强调教条,令人压抑。

孙宇青:尼尔因为追求不到自己喜爱的表演而“离开”,让我想到了一首短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尼尔正是以“离开”无声地反对某种权威。我觉得导演编剧在安排剧情角色上有独到之处,同样是处于压抑之下,且比尼尔胆小的陶德森没有选择“离开”,电影中有几处细节暗示尼尔的父亲可能有一种强迫症,这更容易给尼尔带来压力,形成矛盾,使得电影更加意味深长。

祝涓兰:影片中,学生问“语言是用来做什么?”老师回答:“是用来追求伴侣的。”我认为诗歌还可以描述许多美好的事情,电影中把很多东西捆绑在一起,我认为不合适,也有被冒犯到。

折佩兰:电影《浪潮》有相似的主题,应该将电影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讨论,影片中父权对孩子自由的压制,其实映射的是国家意志对公民的压制,而尼尔的“离去”和老师的结局,估计编剧、导演、制片人想表现当时的他们既是社会进步、自由的某种牺牲品,又是推动社会进步、自由的力量。

通讯员:朱李缘 编辑:郭 乙 责任编辑:舒年春 杨海斌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主校区东五楼425A 
  邮编:430074 | 电话:(+86)027-87541842 领导邮箱:2005010110@hust.edu.cn
    Copyright 2022 ◎ 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