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邹宇轩 摄影:朱凯 责任编辑:归伶昌 舒年春
2025年3月29日北京时间早8:30,圣母大学哲学系Therese Cory教授在线上为我院师生作了名为《托马斯·阿奎那论心灵非物质性的意涵》的报告,我院归伶昌副教授主持讲座,圣母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邱羽担任本次讲座的与谈人。

Cory教授在讲座中重新梳理了中世纪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关于心灵非物质性的核心理论,并将其与当代流行的“幽灵身体”(Spooky Body)观念进行对比。Cory教授指出,阿奎那的“自我显现”(Self-Manifestation)模型为理解非物质性提供了一条更为清晰且经验导向的路径,而非依赖超自然的、难以捉摸的假设。这一研究不仅挑战了现代哲学对“非物质性”的简化定义,也为重新审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框架。
Cory教授开篇直指现代哲学与文化中对“非物质性”的普遍误解。以狄更斯笔下的雅各布·马利幽灵为例,这类存在被想象为透明、可穿透的“异常物质体”,其本质仍是物质范畴的变形——否定重量与不可穿透性,却保留空间延展、形态结构等属性。这种模型将非物质性简化为“物质性的匮乏”,却未触及非物质存在的本质。
Cory教授进一步批判了哲学界对“幽灵身体”模型的隐性依赖。例如,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在《意识的解释》中嘲讽非物理主义者将心灵视为“能穿透墙壁却抓住毛巾的卡斯珀幽灵”,实则暴露了其自身对非物质性的误读:将心灵视为一种“怪异物质机制”,而非独立的存在范畴。这种思路将意识问题简化为“幕后生产者”的争论——是神经元还是幽灵物质?——却忽视了意识经验的本质特征。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幽灵身体”模型割裂了非物质性与认知活动的内在关联。幽灵船、幽灵匕首等非心智实体的存在暗示,非物质性可以脱离意识独立存在。这种观念将意识降格为某种“副产品”,而非存在本身的结构。Cory教授强调,这种物化思维的代价高昂:它使“心灵是非物质的”沦为对科学解释无能的妥协,而非对意识本质的积极描述。
为突破这一困境,Cory教授转向阿奎那的哲学体系,提出“自我显现”模型。这一模型的核心在于:认知活动本身即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形式(intellectual being),其本质是自我显现的。
阿奎那的突破始于对亚里士多德“理性-可理解性”(Intellect-Intelligible)关系的革新。在《形而上学注释》中,他提出:“理性在理解某物时,即成为该物本身。”例如,当人理解“蜘蛛”时,并非通过外部观察,而是将“蜘蛛性”内化为一种理性存在。这种存在既是认知行为(intellectuality),又是被认知的内容(intelligibility),二者在本体论上是同一的。
Cory教授以日常经验为例:当人全神贯注观察蜘蛛时,其注意力虽聚焦于对象,却始终伴随隐性的自我意识(“我在看蜘蛛”)。这种自我意识并非附加的心理状态,而是理性存在的本质特征——理性活动在发生时,必然同时向主体显现自身的存在。换言之,意识并非“心灵”这一装置的输出,而是存在的一种方式:一种既主动(认知)又被动(被认知)的实在。
阿奎那的形而上学为这一模型奠定了基础。他区分了“存在”(esse)与“本质”(essentia),指出在受造物中,存在是本质的现实化活动,唯有上帝的存在是与本质同一的。例如,蜘蛛的“本质”仅是其定义的可能性,而真实存在的蜘蛛必须通过上帝的创造活动获得“存在”。这种区分将存在置于优先地位,颠覆了柏拉图主义以本质为核心的范式。而对意识而言,人的理性灵魂作为“无质料的纯形式”,其存在即自我显现的实现。这种存在不依赖空间延展,而是通过抽象与反思实现对自我的显明。
阿奎那通过严密的形而上学论证,揭示出了自我显现与物质存在的根本矛盾:物质存在的核心特征是空间延展性(extension),而延展必然导致部分与部分的分离。阿奎那在《论原因注》中认为,任何物体无法全然而即时地转向自身,因其部分占据不同位置,相互排斥。例如,折叠的纸张无法让所有部分同时接触自身,而意识却能以非空间的方式将自身作为整体把握。这种“全然而即时”的自我关联性,是物质存在无法实现的。
阿奎那进一步指出,若物质实体(如盒子)被剥离质料成为纯形式,其存在将直接等同于自我认知——“一个非物质的盒子即是一个自我理解的盒子”。这一看似荒诞的假设揭示:非物质的本质即自我显现的能力。意识之所以非物质,并非因其具有“幽灵属性”,而是因其存在方式与空间延展性互斥。
阿奎那将人定义为“理性灵魂与肉体的实体性结合”。理性灵魂作为纯形式,既是肉体的现实化原则,又是自我认知的主体。这一理论调和了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与基督教的灵魂不朽教义:灵魂在肉体消亡后仍能独立存在,因其本质不依赖质料。
通过对比"幽灵身体观"与阿奎那"自我显现观"的三大特征,Cory教授认为,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到后者的理论优势:
一、认知路径的优势。幽灵身体观以物质经验为基点,通过假设诡异属性建构非物质概念。其“x是否非物质”的提问实质是:x是否具备这些虚构属性。自我显现观则立足第一人称认知经验,将认知本身视为真实存在形式。“x是否非物质”转化为:x的属性是否与物质存在本质特性相容。
二、理论预设的优势。幽灵身体观为解释现象虚构经验外属性(如穿透性、透明性),其非物质性概念充斥超验假设。自我显现观严格限定于理性活动经验范畴,非物质性即理性存在本身,不附加任何超验属性。
三、本体论定位的优势。幽灵身体观的非物质性可应用于非心智实体(如幽灵船),导致心智与意识割裂。自我显现观则将非物质性本质定位于认知活动:非物质存在即整全自我显现之存在。在此框架下:心智与思想、意识、理念无本质区分;获得理性存在即意识自我显现的即时实现;思考状态非"休眠心智",而是理性存在的潜能态
这种本体论定位使得“心智非物质”命题不再纠缠意识产生的基质,而直指意识本质——它既非物理机制产物,亦非诡异物质造物,而是自我显现的理性存在形式。
这一理论的优势在于:第一,无需预判物理机制是否足以解释意识,避免陷入解释鸿沟困境;第二,非物质性概念完全植根于第一人称认知经验,无需虚构超验属性;第三,仅主张经验世界存在非延展性的实在,无损物理世界的完整性
Cory教授以诗性笔触总结到:阿奎那的“自我显现”模型揭示出,意识并非宇宙的偶然产物,而是存在自我照亮的光芒。当人类思考蜘蛛、数学或上帝时,世界正通过这些思考活动显现自身。这种存在论视野将意识从“解释的负担”中解放,使其成为哲学沉思的起点而非终点。如阿奎那所言:“理性之光即存在之光”——在意识的自我显现中,我们得以窥见存在最深邃的本质。

与谈人邱羽评述:阿奎那的“理性存在”模型通过将意识定义为一种“自我显现的存在”,打破了传统二元论与物理主义的对立。在这一框架下,意识既非物质机制的副产品,亦非“幽灵实体”,而是存在的根本模态。例如,理解“蜘蛛性”时,理智并非被动接收信息,而是通过抽象将感性经验转化为自我显现的智性存在——认知行为本身即是被认知对象的现实化,即“理性-可理解性同一”。
邱羽博士的评述凸显了阿奎那理论对当代意识研究的启示:意识既非需物理还原的“难题”,亦非二元论的“幽灵”,而是存在的直接显现。这一路径为超越传统心身对立提供了中世纪的形而上学方案,同时也与塞尔、斯特劳森等当代哲学家的本体论扩展策略形成呼应。
本次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