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新闻  -  正文
慧源哲学茶座第413期 解释学讲座第22期 人文讲座第2556期||浙江大学吴根友教授主讲“戴震的语言哲学”

来源: 时间:2025-04-16 点击量:

通讯员:李美婷 摄影:刘玉溪 责任编辑:王博 舒年春 

2025年4月10日下午,由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联合主办的慧源哲学茶座第413期暨解释学讲座第22期、人文讲座第2556期在东五楼432会议室举行。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暨哲学学院教授吴根友老师受邀主讲“戴震的语言哲学”,我院中国哲学教研团队成员王博主持。中国哲学教研团队的朱人求教授、赵建功副教授、廖晓炜副教授、白发红老师,以及张廷国教授、程新宇教授、邵华副教授等院内教师和来自校内外相关专业的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吴教授的讲授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他对戴震的“名学”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戴震将世界划分为客观存在的“物”的世界与表征事物秩序的“则”的抽象之名,并将“名”区分为描述客观对象的“实体实事之名”,与作为价值性称谓,包含价值判断的“纯美精好之名”。两种名虽有区分,但在天道层面上可以合而为一,存在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吴教授认为,戴震要求世人立足“实体实事”经验世界去建构社会规范,这是一种新思想。但由于时代限制,戴震的思想仍然未能脱出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框架。

然后,吴教授以“之谓”与“谓之”为例对戴震经典诠释中的句法展开分析。“之谓”句类似为定义式的判断句,而“谓之”句则为一种解释性语句。他强调,戴震以这种语言分析的方式将程朱思想与原始儒家的思想分开,巧妙地批评了官方意识形态化了的宋明理学,有力地动摇了当时社会流行的权威主义的思想根基,树立了一种“求真”“求是”的科学精神。接着,吴教授展示了戴震在批评宋明儒的思想时引进的语词分析、句子意涵分析和文本中的语言脉络分析等具体的技术性方法。他对戴震的“天道、天德、天理、天命”、“形而上、形而下”、“一以贯之、以一贯之”、“己非私”、“孔子论太极之本指”等概念和命题进行了具体诠释,并指出戴震虽以语言脉络分析为基础,但其所使用的方法论已经近乎现代哲学中的哲学解释学方法。吴教授认为,戴震通过使用语言分析的方法使得中国传统哲学的论说与概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明晰性。

最后,吴教授从“由文字入手理解语言的意义”“声音与意义的关系”“通过语言以求经中之道”“戴震语言哲学的开放性”四个方面建构了戴震的言意观及其语言哲学的形上学追求。吴教授突出强调了戴震注重文字学、音韵学知识,以“人文实证主义”和“知识考古”的方式来重新解释经典的原义的方法论,和通过“精心”“大心”的途径达到同古圣先贤“与天地之心相协”的精神境界的形上学追求。

在交流与互动环节,朱人求、赵建功等在座的老师与同学们围绕“谓之”与“之谓”的区别和联系、价值与事实之间如何沟通、中西哲学比较的具体方法、戴震的语言哲学方法的边界与有效性等问题向吴教授踊跃提问,吴教授也以精微的哲思给与了精彩的回答。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主校区东五楼425A 
  邮编:430074 | 电话:(+86)027-87541842 领导邮箱:2005010110@hust.edu.cn
    Copyright 2022 ◎ 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