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讲座  -  正文
“空间美学与空间伦理”讲座暨《美学前沿问题研究》学术分享会顺利举行

来源: 时间:2025-01-14 点击量:

通讯员:吴毅航  摄影:钱瑞  责任编辑:舒年春 叶金州

2025年1月5日下午,“空间美学与空间伦理”讲座暨《美学前沿问题研究》学术分享会在卓尔书店举行。我院教授、博导、华中卓越学者特聘教授林季杉老师受邀作为主讲嘉宾进行专题分享,我院院长董尚文教授、张廷国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国际中心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实验室主任戴茂堂教授作为与谈人参加活动。此次活动汇聚了湖北省社科联、民建湖北省委、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等机构的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各界人士,由民建湖北省委文化委员会、民建华中科技大学委员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协办,卓尔书店承办。

讲座正式开始前,湖北省社科联主席赵凌云、民建湖北省委副主委韩民春、卓尔智城集团董事长方黎、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杨海斌等领导分别致辞,对林季杉教授新作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并强调了空间美学与空间伦理的主题探究的重要性。

(图为湖北省社科联主席赵凌云致辞)


(图为民建湖北省委副主委,全国政协委员韩民春致辞)

(图为卓尔智城集团董事长方黎致辞)


(图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杨海斌致辞)

而后,讲座正式开始。

林老师指出,“Everything”均为哲学思考的对象,首先应从我们生活的世界出发,因为一切的事件本质上与我们密切相关。“切身”正是一个从自身出发的空间问题,要将世界、把置身其中的自己当成一件空间艺术品来打造。

一、空间何以如此关键?

空间(Space)区别于地方(Place),空间的开放性、自由性、流动性和运动性,与固定、停滞的地方形成对比,空间是一种“抽象的具体”。从类别上看,空间有:垂直/水平、平面/ 立体、外部/内部、心理/物理、公共/个体等诸多划分方式。

空间的重要性,既体现在它是一个理解人性和社会的关键词,也体现在它是理解人生、历史、时间的关键词。让我们考虑以下划分:空间/无空间(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像头,会让人有一种无所遁形的压迫感,就是一种“无空间”的状态,而它原本不该这样)、自由空间/管制、隔离空间(新冠、核酸检测、方舱医院)、开放空间/封闭空间(操场、运动场、飞机、精神病院、集中营)、现实空间/虚拟空间、虚构空间、想象空间、艺术空间、象征空间(艺术、建筑艺术)、概念空间。由此,不难发现,“空间”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紧密相关,以“空间”为抓手来思考,是很有意义、很有必要的。

空间具有伦理性,空间是有好坏之分,通过回顾2024年的大事,我们不难发现往往好的空间就等同于好的事件,而恶的空间往往等同于恶的事件。例如邯郸初中生杀害同学的恶性事件指向的是恶的空间的问题:校园霸凌是对校园空间和青少年成长空间的恶化,杀害同学本质上就是残忍剥夺、结束了他人生命空间。当然,还有一些中性的空间和中性的事件,例如人工智能空间,过去几年,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如果我们认同技术是人手的延伸,能够拓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空间,那么人工智能就是在打造善的空间,如果不加以伦理规范和法律,人工智能可能会将人类推向末世空间,因为人有可能无法控制人工智能对人的取代,导致人的生存空间被压缩。所以,对于中性的空间,我们需要争取将其向善转向,而不是放纵自由,使之沦为恶的助力。

二、现代疾患:虚无/荒诞/疏离,依然可以概括为空间问题。

现代社会有一个问题很突出——冷漠。我们似乎感受不到他人的喜怒哀乐,我们如同居住在停尸房、监狱、精神病院等“非空间”,我们似乎觉得自我疗伤的时间都不够,哪有时间顾及他人。习惯了冷漠,与此相关的就是虚无、荒诞、疏离,而这些可以从空间大角度来分析。

什么是虚无?虚无是人体会到的一种无处不在的普遍距离。你在这个世界上的哪个点都不重要,即便你就此刻坐在我旁边,只要我的内心空间是关闭的,就本质上与你无限疏远,这就是一种虚无。例如,有的同学在网络、QQ或者博客上非常地活跃,但是大学4年下来,他可能没有跟他的舍友说过几句话,也就是说我们更愿意在虚拟世界“假装社交”,我们开启了一个“邻近消失”的时代,这正是一种荒诞。

什么是荒诞?荒诞,是我没有办法解释自己的内部空间,也没有办法解释外部空间,因为它们对于我来说好像没有意义。荒诞最可怕的是没有敌人,无法抗争,因而也就是荒谬的。

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世界的虚无与荒诞,导致我们觉得他人是地狱。萨特说的“他人即地狱”,意思是说不能正确对待他人,他人就成了地狱,因此,倘若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自己就是自己的地狱。也就是说,现代疾患还显现为自我的疏离,或者说分裂。

三、美可以疗愈现代疾患,美的空间可以修复现代空间的裂痕。

美可以疗愈现代疾患,修复现代空间的裂痕,美可以救赎我们脱离伦理困境。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了,善与恶的问题,或者说伦理问题可以概括为空间问题。伦理空间和伦理美学的紧密关联,根植于美和善的同一,美的空间往往是善的空间,善的空间往往也是美的空间。

空间美学,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活美学,用质朴一点的话表达,即是空间美学就是思考人如何生活得美;空间伦理学,也可以理解为生活伦理学,就是思考人如何生活得好。二者结合起来当然就是:追寻如何生活得美好、又美又好,甚至美妙!追求空间之美,就是追求诗情画意的生活。

美可以改变我们的生存状态。美与人的生存处境、人全面自由的实现自己密切相关。个人生命的问题正是美学的核心问题,美是人性的实现,是人生境界的提升。而境界是一个空间问题,因为人不只是在平面上发展自己,而是向上生长,向上去寻求空间,这就是境界。美恰恰是提升境界的渠道。

那什么是美的空间呢?美的空间就是美好的关系。美的空间是一种整体感,它可以修复现有的、无论是现实还是虚拟空间里面的裂缝,美的感动可以克服现代人的分裂。

爱和善,美和善是不可以分割的,我们言说每个不同的空间,实质上就是在言说各种各样美好的生活。所谓美好的生活就是人要建立与世界美好的连接,如何建立连接或者说关系是一个空间问题。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海德格尔,他最后想回到黑森林小屋。换到当下就是在城里呆不下去然后回农村,这也是不可取的,因为问题并不在于你所在的位置(location、place或site)或者说地域(area),而是在于人的感受或者说对自身所处的更无形的、更广大、更深层的“场域”(field 、甚至cosmos)的体察,也就是说这决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的问题。你在哪里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健全的人,在哪里能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着的、被呵护的,哪里就是你的家。爱使“被抛”之人摆脱“无所依靠”“无处可逃”“无家可归”的处境,使有家可归成为可能。你在哪里感受到美,那通常就是最适合你的空间,因为美激发爱,爱或者说善也非常自然地回馈美,它们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诗意的栖居,一定是又美又善的。所有的沉沦与苦痛不外乎是爱和美的消失与缺席。爱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求爱不得而痛苦,原本不是为所爱的对象而痛苦,而是为自己的爱本身而痛苦。因为爱就是美,美就是爱。

四、概念和身体:美的空间之双重把握。

需要指出的是,身体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原空间。除了我们用概念去思考世界,我们还应该从我们的本源开始用身体去思考世界,去探索空间。比如说,人的第一个空间是什么?是妈妈的子宫,这是一个非常温暖安全的空间,为什么有时候我们饱含泪水,因为我们觉得我们被抛到了世界上,这个世界对比起母腹,对比起母亲的怀抱太不安全了!然而,我们已经被抛出来了,无法原路返回,但是如果你被抛出来了,却依然被爱,你是不是会好受一些?会不会有一种重新回到母亲怀抱中的感觉?

我的身体就是“我如何在我存在的地方存在”,它构造了我的“在这里”(here)。这个位置并不是由于我把自己置身于某张客观的世界地图之中被构造出来的,而是由于它是我感知世界的出发点。任何其他的现世对象(必然)被感知为或多或少地,遥远的或者接近的,左上方或者右下方,等等;所有这些方位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被规定的。身体构造的这种第一向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知觉的向度;然而,它并不是关于任何知觉对象的构造,而是关于知觉源起的构造。由此,单就对象的空间和时间关系而论,某一处空间并不比别处更是空间,某一刻时间并不比别的时间更是时间。然而,我自己通过身体的存在,直接切入到世界之中,在此世界中牢牢地占据着此时此处。我自己身处的此处就比其他空间更为独特,因为只有我的身体是绝对的“这里”,而一切其他空间都是相对于我的“那里”,并且围绕着我的“这里”而成为周围空间、其他空间。同样,我自己身处的此时就比其他时间更具时间独特性,我自己身处于“现在”,一切其他时间都相对于我所处的现在而作为过去或未来,并且一切的过去与未来的时间也只能从现在涌流出来,通过“现在之眼”而被看到。说“我不在这里”或说“我现在不在”,与说“这里没有我”或说“现在没有我”一样都是荒谬的。

美可以激发爱,美就是最美的、最善的、最安全的空间本身。黑格尔说爱就是单纯精神的美。美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它既是属于人的灵魂的,又是属于人的身体的。既要用心灵感受美,也要用身体去丈量美、去感触美。除了听觉视觉,还有什么?触觉,所以应该给爱的人一些拥抱!

哲学史充斥着理性的霸权,身体及其表达长期以来遭到了忽视。当代所谓哲学的困境,相当程度上是狭隘的理性所遭遇的困境,并不能仅就此宣布哲学已死。林老师致力于打破当下学科内各个方向之间存在壁垒的状况,强调要整体地去研究什么是哲学的对象。答案是:所有的事情,所有的现象,所有在我们生活中发生的,包括我们的情感,包括我们周边的空间,都是值得去思考的对象。这种从“切身”出发的探究,对生活本身的关切,以“空间”为线索,串联起了多维度的问题,打通了真善美,兼顾了精神与身体,是一次极为卓越的探索。

(图为林老师在演讲中)

讲座结束后,林老师跟与谈专家学者交流讨论。与谈专家高度评价了林老师的讲座和著作,并且讨论了空间美学与美学的关系,以及美、美感、艺术三者之间的联系。专家们高度肯定林老师的观点:美是一种关系,存在于主体与对象之间,是一种功能性的存在,与主体的感受活动密切相关。董尚文教授指出,空间美学不仅仅是研究物理空间,更指向的是不可见的精神空间,而一切现实的空间与时间紧密相连,时间与空间问题永远是哲学的重要话题。张廷国教授认为林老师的空间美学与空间伦理研究本质上是一种哲学研究的空间转向,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转向。北京师范大学的戴茂堂教授高度赞赏了林老师试图从“存在”切入,将美学、伦理学、宗教学打通的学术追求,并认为选择“空间”作为关键词去讨论美学和伦理学问题是深刻而独到的,这是对“空”与“无”的重视,因为,美要实现普遍性,恰恰需要鼓励人们追求无功利的审美,而善要实现互通性,也需要人们倒空自己的自私与贪婪,进入无功利的精神境界。

(图为林老师和与谈专家学者交流)

讨论结束后,有听众向老师们提问:在今天这个空间美学和空间伦理里面,空间和美是两个关键词,那么美学是否天然带有这种伦理的属性,或者说一个空间它是否可以是审美的,但同时又在伦理上是恶的?

(图为听众提问)

林老师回应:在理想状态下,美的空间通常与善相近,但在经验世界两者关系并非绝对。董老师则认为,在理念、理想意义上,美的东西一定是善的,善的也是美的,真善美三者可互换、统一。戴老师则引用张世英先生的论述,指出,人间最好的状态是天人合一,既真又善又美,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真善美的理解可能不同,导致沟通困难。打通真善美是理念,现实中有距离。

最后,林老师为到场的书友签名并亲切交流,并与大家合影留念。本次活动到此圆满结束。

(图为林老师为书友签名) 

(图为大合影)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主校区东五楼425A 
  邮编:430074 | 电话:(+86)027-87541842 领导邮箱:2005010110@hust.edu.cn
    Copyright 2022 ◎ 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