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曹欣婕 贾申奥 摄影:汪一凡 杨晨皓 责任编辑:舒年春
2025年3月29日上午,第三届全国“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英雄城市”武汉、“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华中科技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承办,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集刊编辑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联合协办。

华科大副校长冯丹,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刘营军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华科大校长助理文劲宇主持。

图:华科大校长助理文劲宇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
研讨会主题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共同探讨时代变迁中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和文化素质教育建设,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出新贡献。来自国内100余家高校、科研机构的300多名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参加会议。围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思政政策解读、课程思政理论研究、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大中小课程思政一体化、大思政课理论与实践、AI赋能课程思政与文化素质教育、科技人文协同育人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会议设开幕式、大会报告(8个)、分论坛(6个)和闭幕总结等环节。

图:华科大副校长冯丹教授致辞
开幕式上,冯丹代表华科大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大家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华科大的发展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本次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她介绍了华科大的办学特色,强调了全国“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梳理了华科大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的举措和成绩。她指出:华科大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将其作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文化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和主要任务之一,近5年来,学校坚持问题导向,以项目为牵引,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她也对本次大会提出了两点希望:一是希望通过这次大会,与会专家、一线教师能够分享课程思政建设和文化素质教育新成果、新经验、新方法、新路径、新模式,积极探索各项措施;二是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够为我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文化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我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集刊的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图: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营军教授致辞
刘营军代表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向本次会议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大家长期以来对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自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来,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全国“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旨在构建交流平台,凝聚集体智慧,探索创新思路,瞄准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问题,精准发力。关于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他也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把牢政治方向;二是要站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化改革创新;三是要强化队伍建设。最后,他相信本次研讨会必将凝练新思路,探索新路径,取得新成效,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做出新贡献,开辟新局面。

图:华科大哲学学院院长董尚文教授主持大会报告(上)
随后进行大会报告,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由华科大哲学学院院长董尚文教授主持,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信思金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电子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院务委员会执行主任申小蓉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湘潭大学原副校长刘建平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图书馆馆长兰利琼教授分别以“AI赋能课程思政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的思考与实践”“探索课程思政的七层宝塔”“扎根大地 翱翔云端——AI时代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与探索”为题作大会报告。

图: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信思金教授
信思金指出,随着教育强国建设的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而人工智能技术为课程思政与文化素质教育带来了新机遇。通过分享武汉理工大学课程思政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成果,他强调要让人工智能深度融入课程教学全流程,通过顶层设计、课程体系改革和智慧化育人生态建设,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以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传承与创新,强化人文课程育人功能、文化活动涵育功能、文化内核引领功能,推动文化素质教育创新发展;着力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建设多元协同的育人队伍,构建多维融合的资源体系,探索多式互促的教学方法,提升思政引领力。

图: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申小蓉教授
申小蓉强调了科技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并分享了电子科技大学推进科技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具体举措。她指出电子科技大学通过课程优化、交叉学科建设等措施,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AI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成立了大模型创意实验室和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开发了多样的智能教学工具。申小蓉倡议:在未来,我们应当继续加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培养具有扎实科技素养、拥有深厚人文底蕴的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大、可持续的人才支撑。

图: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刘建平教授
刘建平以“七层宝塔”为喻,强调课程思政的七个重要方面:一是把握立德树人核心,这是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需要。二是紧扣两个重点即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是注重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三个方面。四是注重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显性与隐性四个结合。五是运用内核吸引、外力推进、媒介传播、互振共鸣、互动共进五大规律。六是深挖历史、地理、文化、人物、事件、故事六大元素。七是创新参与式、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示范式、实践式、点评式七大方法。刘建平主张通过“七层宝塔”推动课程思政质量整体提升。

图: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兰利琼教授
兰利琼首先对AI热潮进行了冷思考,指出虽然我们经受着AI浪潮冲击,但是人类智能的生长性神经网络、非线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独特性仍是AI无法替代的。这要求我们继续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通过跨学科的通识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培养学生跨学科视野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最后,她聚焦图书馆工作的守正与创新,强调AI时代的图书馆工作应该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同时推动AI+信息素养教育,提升学生信息辨析与规范使用的能力。

图:华科大哲学学院副院长徐敏教授主持大会报告(下)
大会报告下半场,由哲学学院副院长徐敏教授主持。华科大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欧阳康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院原党委书记、湖北省社科联主席赵凌云教授,中国新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武汉大学文学院李遇春教授,华科大党委常委、副校长许晓东教授分别以“强化新时代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品格和资政育人使命”“以课程思政把握引领教育变革”“‘新时代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挑战”“课程体系思政:专业建设的新实践——以公共管理类专业为例”为题作大会报告。

图:华科大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教授
欧阳康主张强化新时代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品格和资政育人使命,探索文化素质教育与课程思政的结合部。他首先回顾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历史演进,从华中理工大学1994年开启的人文讲座,到1995年教育部在52所高校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到1998年成立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设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华中科技大学始终走在前列,加强对其的全面建设和深度探索,成为重要名片。文化素质教育由早期注重健全理工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到提升所有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关注人的理想信念和自由全面发展。杨叔子院士曾经指出其核心问题是“育人”而非“制器”。华科大进而通过举办“烈士寻亲”“红色寻访”“公德长征”“党旗领航”活动,开设批判性思维等系列课程,强化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导向,在推进“全员育人”的同时促进“全员自育”。其次,欧阳康介绍了课程思政的提出与演进,强调文化素质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内在同向同行的价值取向和逻辑一致性。最后,欧阳康将文化素质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原创性的综合性实践,它需要的是原创性的理论和自主知识的指导。这要求我们自觉地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塑造一代新人,并以此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

图:湖北省社科联主席赵凌云教授
赵凌云探讨了课程思政在教育变革中的重要性及建设路径。他指出,现代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和教育强国驱动教育变革,推动教育形态、教育资源、教育对象、教育关系发生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成为应对教育变革的关键,课程思政能够同时解决“怎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是应对教育变革的基座。他提出,建设课程思政需多方共同努力。首先,明确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内涵,走出将其等同于思政课程的误区,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其次,营造有利于教师专心教学和课程思政的宏观环境,通过评价体系改革激发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动力。第三,高校需构建以立德树人为主线的现代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课程思政组织实施体系。最后,要激励广大教师适应教育变革新常态,专心课程和课程思政,让课程思政成为立德树人主渠道。他强调,课程思政是AI时代教师安身立命的基座,教师需跟上变革速度,保持立德树人温度,让课程思政成为叩响学生心灵的有力工具。

图:武汉大学文学院李遇春教授
李遇春微观出发,剖析了新时代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挑战:文学理论与批评对“新时代文学”的忽视与淡化、文学史对“新时代文学”的观望与犹疑。他指出,这些挑战的背后是文学教育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属性问题。具体来讲,它包括政治属性(党的文化领导权与文艺领导权)、人民属性(“人民性”与“现代性”的话语博弈)、战略属性(服务国家战略与国家文化安全)。而其破解之策就是要重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术话语体系——要重申文学的“人民性”,即人民是一个个具体的人;要彰显文学的民族性,即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要倡导文学的人类性,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图:华科大副校长许晓东教授
许晓东指出,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从深层次看是一个哲学问题,既包括认识论也包括方法论,并以公共管理类专业为例深入探讨了课程思政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及实践路径。他指出,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需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课程体系全过程。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围绕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他强调,课程思政教学需创新方法,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同时从教学理念、目标、内容、设计、过程、方法、技能、质量等八个维度进行效果评价。许晓东还重点分享了《电子政务》课程的思政教学案例,展示了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为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图:大会现场(一)

图:大会现场(二)

图:大会会场外
当日下午,研讨会进入分组研讨阶段,分设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文史思政、理工思政、AI赋能、协同育人六个分会场。
分别由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黄永昌教授、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瑾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付欣教授、湖北经济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姚和平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德忠教授、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陈吉荣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徐燊教授、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永斌教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王留群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赵薇副教授,华科大哲学学院徐敏教授主持。
与会代表在各自的分会场做了专题报告,分享了有关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的思考与实践。具体从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思政教育的多领域融合探索、多学科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数智技术赋能思政教育等方面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展开深入探讨,分享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涉及哲学、文学(文献学、语言学、汉语言)、法学、政治学、新闻学、传播学、历史学、体育、艺术(音乐)、经济学、公共管理学、交通管理学、理学(物理学、生态学、生物学)、工学(建筑学、机械工程、计算机、大数据、电子电工、材料学)、医学(护理学)、军事学等学科的专业课程,以及“双高”协同拔尖人才培养,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3月29日晚,会议闭幕式在八号楼求是报告厅举行,各分会场负责人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瑾副教授、湖北经济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姚和平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德忠教授、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永斌教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王留群研究员、华科大哲学学院徐敏教授依次做了汇报,《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编辑部主任、华科大哲学学院教授程新宇主持,并总结。

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集刊编辑部主任程新宇教授主持闭幕式

图: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瑾副教授发言

图: 湖北经济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姚和平副教授

图: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德忠教授

图: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永斌教授

图: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王留群研究员

图:华科大哲学学院徐敏教授
与会专家纷纷表示,本次会议水平高、规模大、效果好,“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全国会议的连续举办是华科大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哲学学院成立以来坚决贯彻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和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要求的体现,《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集刊为从事课程思政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同仁提供了稳定的全国性交流平台。
至此,第三届全国“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按计划,3月30日上午,留会代表由会务组组织参观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进行实地思政元素挖掘交流。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许晓东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冯丹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湖北省社科联主席赵凌云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校长李和章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信思金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首都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郑萼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刘营军教授,以及我校原党委副书记欧阳康教授,文科处、宣传部、哲学学院、出版社负责人出席了大会开幕式。
据悉,本次会议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举办。3月28日下午,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工作会在华中科技大学顺利召开,委员们聚集一堂总结了过去的工作,商讨新时代文化素质教育创新发展方向、课程思政建设的拓展与深化、科技与人文协同的路径与举措,明晰了教指委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与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