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张宸晟 责任编辑:赵泽林 舒年春
近日,虚拟教研室项目秘书处和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布2024年度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典型名单的通知》。
通知提到,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入加强虚拟教研室建设,加大典型示范力度,前期开展了典型虚拟教研室、典型教研方法、典型教研成果选树工作。

基于各虚拟教研室年报数据,经学科协作组推荐、专题工作组专家论证等工作程序,形成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典型名单,包括典型虚拟教研室50项、典型教研方法100项、典型教研成果50项。
其中,教育部华中科技大学社会认识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以欧阳康为具体负责人,设立在哲学学院,虚拟教研室在教学、科研过程中探索出的“云系列立体式教研方法”,成功入选2024年度典型教研方法。
“云系列”立体化人才培养机制,是以教育部华中科技大学社会认识论虚拟教研室提出的“聚焦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创新教学形态,共建优质资源”、“推进学科交叉,拓展研究版图”、“开展跨域合作,培养优秀人才”为目标,结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构建由“云悦读”学术书院、“云慧研”学术论坛、“云睿思”学术讲座、“云践履”学术调研、“云宝库”学术信息、“云咨商”工作会议组成的数字化人才培养方式。该虚拟教研室的工作涵盖社会认识论领域的学科建设、教学研究、师生交流、学生相互学习、教师团队协作、教育教学信息共享等多方面的内容。

两年来,依托“云系列”立体化人才培养机制,该虚拟教研室先后开展了15次大型线上活动,总线上活动人次约为2500人次;线下大型活动9次,总线下活动人次约1300人次;共建共享课程建设、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相关文件总数553份,上传相关资料593份。围绕“社会认识论”这一学术主题,“云系列”立体化人才培养充分彰显了数字化时代人才培养的新特点:第一,虚拟教研室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数字平台为载体,不仅将高校不同的教研室和教师联系起来,还为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条件。第二,以工作站为节点,搭建起多地区、多院校相互沟通的网络,鼓励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师生以数字为纽带,共同探讨社会认识论领域的相关问题,积极拓展虚拟交互学习新方式。第三,虚拟教研室增加了学生与教学名师和学术大家面对面互动和交流的机会。第四,虚拟教研室根据议题设立工作坊,促进教师、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第五,虚拟教研室作为一个公共信息平台,其成员在社会认识论领域专业知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材设计、数字化操作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社会认识论虚拟教研室所提出的云系列立体式教研方法及其协同现有16个工作站所开展的有益探索,为培养数字时代的创新性人才,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