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严文杰 责任编辑:罗正东 舒年春
2025年1月12日下午2点,华中科技大学德国哲学研究中心2024年度总结会暨“凡夫哲学读书会”第100期纪念活动在哲学学院侔天庐(东五楼428)举行。本次活动由华中科技大学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廷国教授主持,参加活动的有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何卫平教授、邵华副教授、闻骏副教授、袁辉副教授、易刚副教授、李隆方老师、罗正东老师、科研秘书舒年春老师,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谭渊教授、林纯洁副教授、翟欣老师,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蒋济永教授,以及来自哲学学院和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十余位硕博研究生。
本次活动包含两项议程,其中,第一项是华中科技大学德国哲学研究中心2024年度总结会,由张廷国教授就德国哲学研究中心2024年的发展状况向各位师生进行汇报,并与参会师生就相关问题展开交流;第二项是“凡夫哲学读书会”第100期特别活动,由张廷国教授做主题报告。
在第一项议程中,张廷国教授分别从中心简介、中心建设、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和未来规划五个方面进行汇报。“华中科技大学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于2009年10月正式成立,首任主任是邓晓芒教授。2024年7月,该中心与现象学研究中心合并,由张廷国教授担任主任。成立15年来,德国哲学研究中心积极推动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成功主办了9场大、中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016年,华中科技大学聘请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哲学研究》杂志主编、图宾根大学哲学系Otfried Hoeffe(奥特弗里德·赫费)教授为哲学学院荣誉教授,他前后四次到访中心进行讲学与交流。2019年9月7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我校,德国哲学研究中心积极参与接待活动,并赠送了由邓晓芒教授编译的《康德三大批判合集》。另外,作为德国哲学研究中心的重要活动之一的“凡夫哲学读书会”于2020年11月正式成立,迄今为止已举办了100期(包括8场学术沙龙),该读书会受到了学生们的高度评价,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个读书交流、启发思想的好平台。
在中心建设方面,德国哲学研究中心目前拥有14位研究人员,其中包括邓晓芒、何卫平、张廷国等德国哲学研究专家。该中心的研究领域主要涵盖德国古典哲学、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德国哲学与文化三个方向。为确保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中心成员研究并制定了机构管理制度、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年度计划。此外,德国哲学研究中心的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2024年度,中心接受了“温暖心灵心理咨询有限公司”10万元的捐款,专项用于德国哲学研究中心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这些支持不仅为中心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心在学术领域的进一步创新与探索提供了动力。
在科研成果方面,德国哲学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迄今为止,完成1项国社科重大项目以及8项国社科一般项目和后期项目,出版著作30余本,编辑辑刊8辑,发表论文百余篇,译著多部,并举办了多场重要会议与讲座。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度,德国哲学研究中心在科研成果与学术交流方面再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科研项目方面,获批国社科基金项目3项、校内自主创新项目2项,出版专著和译著5部,并在Religions和《哲学研究》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27篇。在学术交流方面,本年度,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办了国际会议“康德与现代思想世界”以及国内会议“哲学互鉴与中国话语建构”高端论坛。同时,连续举办了多期“喻家山德国哲学系列讲座”。此外,中心成员如邓晓芒教授、何卫平教授、张廷国教授、洪亮教授、谭渊教授、林纯洁副教授、闻骏副教授、邵华副教授、袁辉副教授等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德国哲学研究中心的学术影响力。
在人才培养和未来规划方面,张廷国教授提出了一系列发展设想。在中心建设上,进一步完善制度章程、扩展师资队伍和拟定科研奖励制度;在科研规划上,继续开展德国古典哲学、现代德国哲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的深度研究,同时制定了明确的科研产出目标;在学术交流方面,制定了会议、讲座以及与国际交流的计划;在人才培养上,继续加强对学生学术论文的指导、积极鼓励学生进入老师的项目课题组、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大力支持“凡夫哲学读书会”的未来发展等。
汇报完毕后,与会师生就德国哲学研究中心未来的建设与发展展开了热烈讨论。谭渊教授分享了德国文化中心的发展经验以及《德意志研究》的办刊心得。此外,蒋济永教授、邵华副教授、林纯洁副教授以及舒年春老师等就成果发表单位署名、增加“喻家山德国哲学系列讲座”场次、科研奖励制度的制定以及政策建议案的撰写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中心成员积极交流,为德国哲学研究中心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至此,华中科技大学德国哲学研究中心2024年度总结会圆满结束,张廷国教授代表中心对参会师生的建言献策表达了衷心的感谢。会议结束后,全体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本次活动的第二项议程是“凡夫哲学读书会”第100期特别纪念活动,由张廷国教授作专题报告,主题为“前谓词经验现象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
首先,张廷国教授指出,前谓词经验作为对对象的习性占有,与作为主动性把握的判断权能具有一种奠基与被奠基的关系,由此进一步指出前谓词经验现象学的任务是将谓词判断的明见性追溯至前谓词经验的明见性。
其次,张廷国教授认为,主动性把握的目的在于唤醒知觉兴趣,他从胡塞尔对知觉兴趣的三个阶段出发,并与康德的“三重综合”进行比较,以此指出胡塞尔的前谓词经验现象学是对康德认识论的批判与补充。
紧接着,张廷国教授从“Explikation”(展显)的词义辨析指出,“展显性相合”对基底对象和多元统一体的充实具有重要作用,并强调展显性认识规避了现象学掉入语言的逻辑规定之中的危险,从而保证了前谓词领域作为原始知觉领域的绝对有效性。
最后,张廷国教授从谓词判断的明见性、对象意义的构成与充实以及对“意见”的辩护出发,提出建立前谓词经验现象学的必要性和学术规划。
蒋济永教授就报告内容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在交流环节,易刚副教授、李隆方老师就展显性的认识何以不允许我们回溯到语言的规定性以及“transzendental”的中译与理解问题进行了提问。张廷国教授就以上问题与师生进行了深入探讨。
至此本次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